「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最好的抗老劑

撰稿者:東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葉俊偉 新北市私立竹林高級中學實習主任顏萍萱

播種,發芽,開花,結果,世界萬物的發展有其週期規律。人的一生中,自呱呱落地,牙牙學語,學爬學步,無不跌跌撞撞。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個體如何在一生中,經過不斷的試煉,好比毛毛蟲在成長的路上不斷演化,蛻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舞。人生在世,彈指一揮間,如草木一秋,白駒過隙,要如何過得充實精彩?是自己應肩負的責任。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統計,台灣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到7%),2018年65歲人口突破14%,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到14%),預估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到20%)。這除了代表台灣醫療科技的發達,也顯示社會型態的轉變,政府當局必須提早面對此議題、及早提出相關政策與配套措施。面對國際組織和先進國家因應高齡社會席捲浪潮,也將高齡教育列為國家發展重要的策略,甚至認為高齡人力開發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資產。以日本為例,生育率下降,勞動力不足現象,高齡人力如何再運用值得省思,因此日本政府積極鼓勵退休的高齡者重回勞動市場,這也是人口老化現象日趨嚴重的我們,值得參考的方向。

一般人對於年齡增長這件事情,通常都具備有不同的看法,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身體機能的衰退,但更多的人認為,年齡增長代表了一種人生經驗的累積、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是一種更能體會人生,並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一種境界。以往常聽到的「活到老、學到老」,近年來已經轉化且深化成為「終身學習」的概念,因為對於中高齡者來說,學習新的事物,不僅能夠擴充自己的知識領域,更能夠與許多共學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學習的過程中彼此打氣、互相鼓勵;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中高齡者的終身學習可以滿足較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在團體中建立關係,得到歸屬感)以及尊重需求(因為有了更精進的學習,而得到肯定與尊重),因此在心理感受上,會讓自己覺得更加年輕、更加有活力。

以其他先進國家為例,美國高齡教育是以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美國銀髮族寄宿活動,進而提供相關的學習課程;英國高齡教育提供高齡者自主終身學習學會模式及推動第三齡(係指退休身體健康的人)大學,以發展其學習興趣;日本則是以學習型俱樂部為主,藉由團體的力量鼓勵銀髮族積極學習。台灣地區近年來樂齡學習中心、社區大學、社區總體營造等意識抬頭,無不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透過共學,達到專業知識學習與推動社會發展的目的,並讓地區人士凝聚成一個生活共同體。而且現代的中高齡者,其思維有別於傳統中高齡者,他們從依賴轉向獨立自主、從家庭轉向社會、從被服務的角色轉向服務他人,中高齡者透過終身學習,進而回饋社會,甚至能追求自我實現的崇高目標。終身學習讓許多中高齡者活出自己,只要心態上年輕,生理、心理層面也會更加活絡有朝氣,更將有助於社會適應能力及提升個人終身發展和成長的能力。

那麼中高齡者應如何進行終身教育學習策略的選擇?茲提出四點建議:

一、瞭解這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及目標
首先要瞭解中高齡者的學習任務及目標。和以往學習目標不同的是,中高齡學習者不是單純為了滿足工作的需求才去學習,而是因為知道自己「想要學習什麼」而進行學習,因此這個階段的任務及目標,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滿足社會需求以及自尊的需求,甚至可以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我們在年輕時無法投入學習的興趣與志向,在這個階段會有更充裕的時間與空間去進行學習,能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學習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尤其如果能夠集結社區與親友具備共同興趣者,組成組織或團體,走向社會,服務社會,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洞悉自我的學習風格與興趣
所謂學習風格,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學習方式的偏好方式。紐西蘭教育學家弗萊明(Neil Fleming)博士將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讀寫型與動覺型。弗萊明博士指出大多數的學習者不可能只有一種學習風格,當學習者在某項學習風格上有明顯優勢時,便可以被認為屬於此類型的學習者。銀髮族們可以從自己的學習經驗,加上網路上有許多學習風格相關的測驗,去探索自己的學習風格,瞭解自己是透過視覺閱讀的方式學習?或是透過仔細聽講的方式學習?或是透過邊讀邊寫的方式學習?或是透過身體的動作記憶進行學習?甚或是透過兩種以上不同學習風格的綜合方式進行學習。接著在參加課程的時候,可以從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對應自己有興趣的課程,這樣就能夠學得又快又好,進而提升學習的成就感與效果。

三、善用終身學習的資源與管道
透過資訊平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與管道。例如:終身學習資源中心網、教育部樂齡學習網、社會教育網、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網…等;或是藉由圖書館及終身學習機構,結合民間力量,推廣各類讀書會活動、行動圖書館、行動博物館、行動美術館、社區志工種子人才培訓與研習、社區與學校夥伴關係、家庭教育中心、家扶中心辦理親子共讀、親職教育等終身學習活動、公私立社教機構、社區大學等終身學習機構結合民間力量。 

四、鼓勵適齡工作者二度就業
中高齡者重新進入職場工作,也是終身學習的一種表現。中高齡者職場經驗豐富、處事圓融穩重,是後輩的學習典範。去年(2019)政府公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就可以感受到政府鼓勵企業繼續進用中高齡者二度就業,可說是不遺餘力,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求職管道或輔導就業方式,找到合適的工作。例如親自洽詢各地的就業服務站,或是專為銀髮族提供服務的北高兩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都可以尋求就業諮詢與協助。

認知神經科學權威教授洪蘭曾提出,美國和瑞典研究者發現在一位89歲高齡者身上發現一項重大的研究結果,研究發現這位高齡者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可以再生(海馬迴主要掌管記憶),這代表終身學習永遠不嫌晚。106歲的趙慕鶴就是一個典型終身學習的案例。趙慕鶴75歲時,開始當背包客自助旅行。86歲時為了鼓勵孫子繼續就學,毅然決然與孫子報考大學。第一次與孫子都因準備不足雙雙落榜,抱持著屹立不搖的精神,祖孫倆隔年順利考上,他錄取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他每天騎著自行車去學校,從未缺席,91歲那年成為全班第一個順利畢業的學生。幾年後,恰巧朋友的兒子有意報考研究所,當時96歲的趙慕鶴自學3個月,便順利考上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高齡者難免對學習難免會卻步,但人活著要有信仰,為人處世要給人以正能量,才會活得有價值。所謂「學海無涯勤為岸,青雲有路志為梯」,「終身學習」會是最好的抗老劑。
出處:銀髮資源網 > 世代傳承 > 銀髮專欄 >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最好的抗老劑
文章網址:http://swd.wda.gov.tw/cht/index.php?act=article&code=print&ID=&ids=25&date_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