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向人生新藍海-漫談銀髮族的職涯錨定
- 發佈日期:107-12-04
撰稿者:呂亮震_輔大工商心理學博士暨擺渡系統設計執行長
這些年筆者很榮幸受邀在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進行一對一的職涯諮詢,發現前來尋求諮詢的職場前輩,對於接下來該往哪裡走,普遍存在著一種不明確感,究其原因,除了因為認知到自己過去的職場經歷並無法成為接下來的重返職場的基礎外,更多的人表示,辛苦了大半輩子,心中似乎還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還沒完,但具體也說不上來是什麼事情,特別是沒有太迫切經濟壓力的人更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對此,筆者通常會透過分享職涯錨定的概念提供相關建議,期望能讓前來諮詢的資深工作者跳脫過去對工作或是職涯的思考框架,看到新的可能。
所謂的職涯錨定(career anchor)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職教授夏恩博士(Edgar, Schein)鑽研了近50年的一套理論框架與做法,主張人們一旦進入職場後,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透過各種工作任務的歷練或轉換,會逐漸對職業相關的自我概念越來越清楚,也就是說人們會從中學習並認定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以及什麼才是此生最在乎的事,甚至清楚知道自己最不想做的工作是什麼;此種對內在的動機(motive)、專業與職能(skill & competency)以及價值觀(value)等三個面向的發展與認定,會逐漸建構出自己在職涯發展中懸命一生所追求的意義,簡單的說,就是自己會清楚知道每天起床後之所以要開始工作的理由。
夏恩教授認為,每個人一生都想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因此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會致力讓自己的內在職業自我透過外在工作展現出來,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工作中演出自己內心所想要扮演的角色,這種內在職業自我就是職涯錨定;夏恩教授同時指出,一旦清楚認識自己內在的職涯錨定,就能成為一種在職場中持續前進的立基點與動力,瞭解自已究竟為何而戰,也能據此頓悟自己在職涯發展中的進退之道。
筆者多年來深受夏恩教授有關職涯錨定相關論述的影響與啟發,也運用其所提出的理論框架與方法協助過不計其數的職場工作者,經過了將近10年的實踐經驗後,將夏恩教授所提出的八種職涯錨定重新詮釋並命名,分別說明如下: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每種職涯錨定並沒有制式的職業對應,也就是說,即使是相同的職業,也能演成不同的職涯角色,而同一種職涯角色也可以透過不同的職業盡情演出;因此,對於職場工作者而言,在思考未來走向時,關鍵不再是問接下來自己應該要找什麼樣的工作,而是應該想清楚未來要讓自己在工作中演成什麼樣子!
筆者認為,每個人對上述八個職涯錨定的內在角色都有不同權重的認同,我們可以透過重新盤點過去的職涯歷程,了解自己在這八個職涯錨定的認同權重,看看自己在經過這麼多年的職場生涯之後,是否已經清楚認識到這一生中內心最想扮演的內在職涯角色是什麼?過去的職場進退與轉換,是否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在職業自我和外在工作被賦予的角色期待之間所造成的心理距離所致;對於銀髮工作者來說,或許可以趁此機會思考一下,如何在接下來的職場生涯盡情演出內在的職業自我,在工作中活出自己來,「銀」向人生新藍海。
所謂的職涯錨定(career anchor)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職教授夏恩博士(Edgar, Schein)鑽研了近50年的一套理論框架與做法,主張人們一旦進入職場後,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透過各種工作任務的歷練或轉換,會逐漸對職業相關的自我概念越來越清楚,也就是說人們會從中學習並認定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以及什麼才是此生最在乎的事,甚至清楚知道自己最不想做的工作是什麼;此種對內在的動機(motive)、專業與職能(skill & competency)以及價值觀(value)等三個面向的發展與認定,會逐漸建構出自己在職涯發展中懸命一生所追求的意義,簡單的說,就是自己會清楚知道每天起床後之所以要開始工作的理由。
夏恩教授認為,每個人一生都想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因此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會致力讓自己的內在職業自我透過外在工作展現出來,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工作中演出自己內心所想要扮演的角色,這種內在職業自我就是職涯錨定;夏恩教授同時指出,一旦清楚認識自己內在的職涯錨定,就能成為一種在職場中持續前進的立基點與動力,瞭解自已究竟為何而戰,也能據此頓悟自己在職涯發展中的進退之道。
筆者多年來深受夏恩教授有關職涯錨定相關論述的影響與啟發,也運用其所提出的理論框架與方法協助過不計其數的職場工作者,經過了將近10年的實踐經驗後,將夏恩教授所提出的八種職涯錨定重新詮釋並命名,分別說明如下:
- 追求專業成長與認同的「專家達人」,期待自己在職場能充分發揮某種專長,並且希望不斷在專業技術面持續精進;最在乎能否在職場上累積專業技術能力,或是能否成為人人眼中的專家;如何將自己身上已具備的專業繼續在現有的職場中發揮,或是想要再培養新的專長並且努力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是擁有此種錨定的人可選擇職涯發展方式。
- 熱中掌控權力與分配資源的「專業經理人」,期待自己能成為單位或組織的管理者,負責統籌人、事、物,追求組織效能,並追求管理職位與各種薪酬待遇上的持續晉升;最在乎是否有機會成為單位主管,並持續有晉升機會或是薪酬待遇上的提升,如果想展現這樣的內在角色,筆者的建議是藉由人際網絡關係,以約聘的方式尋找有需要的組織任職,此方式兼具彈性,組織的接受度相對高,但比較需要提醒的是如何快速與既有的團隊成員建立信任關係是一大關鍵。
- 崇尚獨立與自由的「自主工作者」,期待自己在職場能有完全的自主性,不願意受到主管或公司等的束縛跟干擾,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最在乎的是在工作上能否提供足夠的尊重與自主性空間,渴望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時程與節奏;這樣的職涯角色通常須具備某種可提供價值的專長,並且據此以專案承攬的方式和各類型組織合作,共創雙贏。
- 按部就班,確保安全感的「安穩可靠者」,期待自己從事穩定固定的工作,不喜歡工作的環境及未來的發展有太大的變化;最在乎的是工作是否有明確的規定與要求以及工作可否提供穩定與工作的保障,此種錨定對銀髮工作者來說是相對不易的,心態的調整會是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
- 致力實踐創新創業精神的「創造者」,期待能將自己的創意轉換成創業的基礎,並以開創新事業為終生追求的目標;最在乎的是在工作上能否有足夠的舞台讓其創意得以發揮,以及是否可以獲得未來開創自己事業的機會;希望扮演此種職涯角色的人,通常會滿足於創造的歷程,並致力讓自己的創意受市場青睞,分享到所產生的具體價值,因此不少人選擇投入微型創業,讓此內在角色得以實現。
- 行俠仗義的「俠客」,期待自己能從事符合社會公益的工作,自己的投入能對社會產生貢獻;最在乎的是自己在職場上的工作意義與存在價值,也期待在職場上有機會提攜後進或是協助他人完成工作;非營利組織、志工或是企業所設立的公益基金會等外在職場或工作,都是這類職涯錨定者的最愛,透過協助社會或他人的過程中,讓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
- 享受冒險,不安於現狀的「挑戰者」,期待自己在職場上能不斷接受挑戰、超越挑戰,不喜歡太過單調,容易達成目標的工作;最在乎的是能否達成每次自己或公司所設下來的目標,以及能否繼續挑戰更高的目標並達成目標,認同此職涯錨定的銀髮工作者通常可以自己找到新的舞台,並且打出一條新的生路來,比較需要提醒的是,此種銀髮工作者的身邊最好能有可以適時幫忙踩煞車的人。
- 鍾情於整合工作與生活的「樂活族」,期待自己能兼顧工作、家庭、友情與個人的發展,工作只是為了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最在乎的是人生各方面的平衡與整合後的幸福感,因此,無論是健康、休閒、友情、親情、事業等都是其長期關注與追求滿足的面向;此職涯錨定的人比較不容易在目前以價值與利益為前提的職場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多半會透過心態的調整嘗試讓外在與內在角色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在此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每種職涯錨定並沒有制式的職業對應,也就是說,即使是相同的職業,也能演成不同的職涯角色,而同一種職涯角色也可以透過不同的職業盡情演出;因此,對於職場工作者而言,在思考未來走向時,關鍵不再是問接下來自己應該要找什麼樣的工作,而是應該想清楚未來要讓自己在工作中演成什麼樣子!
筆者認為,每個人對上述八個職涯錨定的內在角色都有不同權重的認同,我們可以透過重新盤點過去的職涯歷程,了解自己在這八個職涯錨定的認同權重,看看自己在經過這麼多年的職場生涯之後,是否已經清楚認識到這一生中內心最想扮演的內在職涯角色是什麼?過去的職場進退與轉換,是否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在職業自我和外在工作被賦予的角色期待之間所造成的心理距離所致;對於銀髮工作者來說,或許可以趁此機會思考一下,如何在接下來的職場生涯盡情演出內在的職業自我,在工作中活出自己來,「銀」向人生新藍海。
最後更新日期:1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