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心境的選擇,狀態是心態的創造
- 發佈日期:108-02-22
撰稿者:高雄張老師心理學苑講師、心理師 王中砥
--出發吧!準備一趟屬於你的就業旅行
很多人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旅行經驗,或許也遊覽、駐足過不少地方。有些人習慣以旅人的心情遍覽周遭景致,帶走一些記憶;有些人則始終以過客自居走馬看花,不留下任何印記。旅遊的目的一樣,其結果卻大相逕庭,原因是什麼?無非心態而已!不管旅遊的型態是什麼,是參加規劃好行程的旅行團,自己設定旅程的自由行,還是漫無目的說走就走的隨性之旅,出門,總要帶點什麼東西,在背起行囊、攜帶細軟的「裝備」裡,才有可能完成任何型態的旅行。
如果把求職當作一段旅行來看,你是否也需要攜帶一些屬於你的行李,去參與一段旅程,這期間你所有的收獲與付出,與你的裝備是否充足,亦或是你可以在旅行途中添購裝備,來決定旅途的順暢與否。當然,是過客的心態,就只是隨意的看看,不留下什麼;是旅人,就會努力去發現所有美好的景觀,去擁有屬於自己的收獲。你呢?在出發前,你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
許多中高齡的朋友在重新面對求職、就業這件事上,內心是有著許多的茫然與不舒適感的!茫然來自於「工作型態」的選擇遠較於「產業類型」來的重要;不舒適的因由在於對既往工作模式與思維觀念熟悉與固著下的難以突破。但面對與以往已經截然不同的職場大環境,如果依然維持著舊有的「求職觀念」以及「工作型態」的選擇,極有可能會在這波中高齡就業浪潮中被快速邊緣化,以致於錯失重新翻轉職場人生的契機。在此,提供中高齡朋友們在重新進入職場前一些建議。
一、再就業目的要釐清
目的決定心態,心態關乎作為,作為產生結果。就業的目的如果來自於「收入」,簡單來說就是薪水,很多人再就業過程中會把薪水高低作為求職意向,也往往因為企業給付的薪資標準未能符合需求而錯失了機會。在此要提醒的是:
1. 行業等於行情:
要先對應徵的行業薪資結構有所了解才開口要求。不是「你要多少」,而是該 行業「能給多少」;不是「你值多少」,而是應徵的職務「該給多少」。
2. 過往薪資的延續成長: 有些中高齡會認為過去在舊東家已經「領了多少」,新東家就該「只多不少」或「不多不少」。記住,你已經離開原有公司,不代表新公司能夠讓你一樣「擁有」。除非,你在某個產業、某領域有著卓越成就,具有不可被取代性,同行透過挖角的方式來僱用你。
再就業的目的在於找回自我價值。很多中高齡已退休者或被退休者,對於「離開」職場這件事,往往有著悵然若失的心態。不是「工作」沒了,而是「重要感」沒了,「自我價值」也跟著消失!這種不再重要的失落感,往往會讓生活失去意義,那種徬徨與無力需要從工作當中重新獲得力量。如果是屬於這種目的的朋友,在此建議您不妨從「新」開始。以不熟悉的職業領域作為你就業選擇的「標的」。人在越不熟悉的領域與環境裡,越能激發潛能與動力,從而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這對於重新找回自己的「重要感」而言十分有效。這種「跨領域」的經歷,也能培養新的職業能力,是一種難得的自我更新與升級。
如果就業目的只是為了找點事做,那可選擇的工作型態就更多樣化了。「零工經濟」、「斜槓人」,甚至是「創業」,亦或投入「志工事務」都可以是選項之一。因為只要有「事」可做,那麼事求人的機遇可能比人求事的機運來得更多。
二、能力要盤點
中高齡再投入職場有個優勢是,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與技術水平,畢竟累積了多年的工作經驗,遠較於職場新鮮人會豐富許多。但經驗本身並不代表「優勢」,而是如何去盤點現有的專業、技術,能否因應「趨勢」才是重點。修了20年汽車的汽修師傅不代表有能力維修電動車;理了30年頭髮的理髮師,不代表可以面對快速剪髮店興起後依然有著競爭力。還有,過去的工作態度與經驗,也不一定能橫向移植到其他行業裡。此時,更該建立因應不同職業、職務而需要具備的職能。比如說:你過去在製造業裡的工作能力,不太可能把它導入到服務業裡。過去你無需與人溝通,但服務業需要你能與各式各樣客戶「溝通」。你可能曾經是個作業員,而「被退休」後你找了個銷售型態的工作,你如果沒有開口與人互動、感受客戶需求的能力,你過去累積再多的技術與專業,都只是更多的包袱而已。
近年來,很多上班族一直誠惶誠恐的在討論AI人工智能興起後,究竟還能保有多少工作?還有多少「人」可投入的工作?這並不是個難解的問題!我們該問的是:AI不具備的功能是什麼?我們可被AI取代的能力又是什麼?如果你具備了,又何懼AI!兩年前筆者前往北京中關村參與一個數字論壇(網路與數據),會中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互聯網的速度比不上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在此提出建議,不論你的專業與技術如何,有16項能力是你不可或缺,也必須努力補足的:
1.行動力2.表達力3.溝通力4.人際力5.挫折忍受力6.自信力7.意志力8.親和力,以上這8項能力我把它定義為「業務力」,是一種能被看見的「能見度」。另外8項能力為「就業力」,是一種可以讓你在職場裡穩定下來、具有與眾不同的「辨識度」,包括了:1.移動力2.適應力3.創造力4.執行力5.細節力6.品格力7.領導力8.團隊力。
以上這16種能力是可以帶著走,而且是可以跨行業的職能。都是我們可以從自我現況中盤點出來,不足的增強,沒有的學習。所有能力都來自於「自知」然後「知不足」的自知之明。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自知」與「佇足」。對過去經驗的習慣,容易讓人執著於過往;對未知領域的開拓與學習,並持續的堅持,才能讓我們迎向未來。
三、身心狀態要清楚
身與心是不可分割的,健康的身體取決於健康的心理。不管打拼的事業是創業、就業,亦或是零工與斜槓,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假的。中高齡者最可能遭遇到的現實問題就是體力日衰,以及反應力日緩。這些無關乎好壞對錯,純粹是自然而正常的生理週期反應,也因此讓許多中高齡求職者多了些就業上的限制。個人有過幾位中高齡就業諮商的案例,很多人條件很好,但健康狀態不佳,當然在工作的選擇上就無法「隨心所欲」,即使企業要他,但體力與身體無法勝任也只能作罷!
在此,筆者誠摯的建議,不管你現在的身心狀態如何,機械用久了都需要休息與修理,人何嘗不是。為了因應職場的需求,有幾件事不可或缺:適當的營養、適度的休息、正常的飲食、持續的運動、平穩的情緒、樂觀的心境。這些老生常談始終是持盈保泰的不二法則。當職場不再有「退休」的那一天,我們真的需要過好每一天,才能真正做好面對劇烈的產業轉型與職場驟變。人不怕老邁,怕的是「邁老」的心情。
昨日讀到一首短詩:「38歲的你,很美;不是因為38歲,而是因為你。18歲的你,很美;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18歲。」
不禁令我想起德國詩人塞謬爾.鄂爾曼(Samuel Ullman)的『青春』: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湧流。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墜暮年。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至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愉,奇蹟之感召,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準備好這一趟就業旅行了嗎?裝備不管是否齊備,你的一顆心,會決定你接下來所看到的世界。被限制的是心隨境轉的觀念,天高海闊任你遊的是境隨心轉的無窮可能性。出發吧!下一站,就業。
很多人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旅行經驗,或許也遊覽、駐足過不少地方。有些人習慣以旅人的心情遍覽周遭景致,帶走一些記憶;有些人則始終以過客自居走馬看花,不留下任何印記。旅遊的目的一樣,其結果卻大相逕庭,原因是什麼?無非心態而已!不管旅遊的型態是什麼,是參加規劃好行程的旅行團,自己設定旅程的自由行,還是漫無目的說走就走的隨性之旅,出門,總要帶點什麼東西,在背起行囊、攜帶細軟的「裝備」裡,才有可能完成任何型態的旅行。
如果把求職當作一段旅行來看,你是否也需要攜帶一些屬於你的行李,去參與一段旅程,這期間你所有的收獲與付出,與你的裝備是否充足,亦或是你可以在旅行途中添購裝備,來決定旅途的順暢與否。當然,是過客的心態,就只是隨意的看看,不留下什麼;是旅人,就會努力去發現所有美好的景觀,去擁有屬於自己的收獲。你呢?在出發前,你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
許多中高齡的朋友在重新面對求職、就業這件事上,內心是有著許多的茫然與不舒適感的!茫然來自於「工作型態」的選擇遠較於「產業類型」來的重要;不舒適的因由在於對既往工作模式與思維觀念熟悉與固著下的難以突破。但面對與以往已經截然不同的職場大環境,如果依然維持著舊有的「求職觀念」以及「工作型態」的選擇,極有可能會在這波中高齡就業浪潮中被快速邊緣化,以致於錯失重新翻轉職場人生的契機。在此,提供中高齡朋友們在重新進入職場前一些建議。
一、再就業目的要釐清
目的決定心態,心態關乎作為,作為產生結果。就業的目的如果來自於「收入」,簡單來說就是薪水,很多人再就業過程中會把薪水高低作為求職意向,也往往因為企業給付的薪資標準未能符合需求而錯失了機會。在此要提醒的是:
1. 行業等於行情:
要先對應徵的行業薪資結構有所了解才開口要求。不是「你要多少」,而是該 行業「能給多少」;不是「你值多少」,而是應徵的職務「該給多少」。
2. 過往薪資的延續成長: 有些中高齡會認為過去在舊東家已經「領了多少」,新東家就該「只多不少」或「不多不少」。記住,你已經離開原有公司,不代表新公司能夠讓你一樣「擁有」。除非,你在某個產業、某領域有著卓越成就,具有不可被取代性,同行透過挖角的方式來僱用你。
再就業的目的在於找回自我價值。很多中高齡已退休者或被退休者,對於「離開」職場這件事,往往有著悵然若失的心態。不是「工作」沒了,而是「重要感」沒了,「自我價值」也跟著消失!這種不再重要的失落感,往往會讓生活失去意義,那種徬徨與無力需要從工作當中重新獲得力量。如果是屬於這種目的的朋友,在此建議您不妨從「新」開始。以不熟悉的職業領域作為你就業選擇的「標的」。人在越不熟悉的領域與環境裡,越能激發潛能與動力,從而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這對於重新找回自己的「重要感」而言十分有效。這種「跨領域」的經歷,也能培養新的職業能力,是一種難得的自我更新與升級。
如果就業目的只是為了找點事做,那可選擇的工作型態就更多樣化了。「零工經濟」、「斜槓人」,甚至是「創業」,亦或投入「志工事務」都可以是選項之一。因為只要有「事」可做,那麼事求人的機遇可能比人求事的機運來得更多。
二、能力要盤點
中高齡再投入職場有個優勢是,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與技術水平,畢竟累積了多年的工作經驗,遠較於職場新鮮人會豐富許多。但經驗本身並不代表「優勢」,而是如何去盤點現有的專業、技術,能否因應「趨勢」才是重點。修了20年汽車的汽修師傅不代表有能力維修電動車;理了30年頭髮的理髮師,不代表可以面對快速剪髮店興起後依然有著競爭力。還有,過去的工作態度與經驗,也不一定能橫向移植到其他行業裡。此時,更該建立因應不同職業、職務而需要具備的職能。比如說:你過去在製造業裡的工作能力,不太可能把它導入到服務業裡。過去你無需與人溝通,但服務業需要你能與各式各樣客戶「溝通」。你可能曾經是個作業員,而「被退休」後你找了個銷售型態的工作,你如果沒有開口與人互動、感受客戶需求的能力,你過去累積再多的技術與專業,都只是更多的包袱而已。
近年來,很多上班族一直誠惶誠恐的在討論AI人工智能興起後,究竟還能保有多少工作?還有多少「人」可投入的工作?這並不是個難解的問題!我們該問的是:AI不具備的功能是什麼?我們可被AI取代的能力又是什麼?如果你具備了,又何懼AI!兩年前筆者前往北京中關村參與一個數字論壇(網路與數據),會中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互聯網的速度比不上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在此提出建議,不論你的專業與技術如何,有16項能力是你不可或缺,也必須努力補足的:
1.行動力2.表達力3.溝通力4.人際力5.挫折忍受力6.自信力7.意志力8.親和力,以上這8項能力我把它定義為「業務力」,是一種能被看見的「能見度」。另外8項能力為「就業力」,是一種可以讓你在職場裡穩定下來、具有與眾不同的「辨識度」,包括了:1.移動力2.適應力3.創造力4.執行力5.細節力6.品格力7.領導力8.團隊力。
以上這16種能力是可以帶著走,而且是可以跨行業的職能。都是我們可以從自我現況中盤點出來,不足的增強,沒有的學習。所有能力都來自於「自知」然後「知不足」的自知之明。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自知」與「佇足」。對過去經驗的習慣,容易讓人執著於過往;對未知領域的開拓與學習,並持續的堅持,才能讓我們迎向未來。
三、身心狀態要清楚
身與心是不可分割的,健康的身體取決於健康的心理。不管打拼的事業是創業、就業,亦或是零工與斜槓,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是假的。中高齡者最可能遭遇到的現實問題就是體力日衰,以及反應力日緩。這些無關乎好壞對錯,純粹是自然而正常的生理週期反應,也因此讓許多中高齡求職者多了些就業上的限制。個人有過幾位中高齡就業諮商的案例,很多人條件很好,但健康狀態不佳,當然在工作的選擇上就無法「隨心所欲」,即使企業要他,但體力與身體無法勝任也只能作罷!
在此,筆者誠摯的建議,不管你現在的身心狀態如何,機械用久了都需要休息與修理,人何嘗不是。為了因應職場的需求,有幾件事不可或缺:適當的營養、適度的休息、正常的飲食、持續的運動、平穩的情緒、樂觀的心境。這些老生常談始終是持盈保泰的不二法則。當職場不再有「退休」的那一天,我們真的需要過好每一天,才能真正做好面對劇烈的產業轉型與職場驟變。人不怕老邁,怕的是「邁老」的心情。
昨日讀到一首短詩:「38歲的你,很美;不是因為38歲,而是因為你。18歲的你,很美;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18歲。」
不禁令我想起德國詩人塞謬爾.鄂爾曼(Samuel Ullman)的『青春』: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湧流。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墜暮年。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至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愉,奇蹟之感召,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準備好這一趟就業旅行了嗎?裝備不管是否齊備,你的一顆心,會決定你接下來所看到的世界。被限制的是心隨境轉的觀念,天高海闊任你遊的是境隨心轉的無窮可能性。出發吧!下一站,就業。
最後更新日期:10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