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銀髮專欄

求職面試大「銀」家-銀髮族求職大補帖

  • 發佈日期:108-03-20

撰稿者:呂亮震 輔仁大學工商心理學 博士 擺渡人生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執行長

筆者這些年來輔導了不少資深工作者再就業,經常聽到許多人表示自己在求職面試的過程中經歷了相當不公平的對待,其中最常聽到的就是所投遞的履歷表如石沉大海般的杳無訊息。即使主動電洽徵才公司,也經常遇到廠商有禮貌的回絕,時常在有意無意中覺察到企業在徵才方面似乎對年齡仍有著一條隱形的線,筆者常被問到,這點是否有機會突破?如果有,究竟要怎樣做才能突破呢?

對此,筆者還是建議回到企業徵才的本質來看這個問題,筆者之前曾經有系統的蒐集美國近年來所出版的有關求職方面的書籍,發現這些書籍的作者都不約而同的在書中提到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後對職場產生的重大影響,其中一個和工作者有關的就是企業在人才甄選上將會比以往更加嚴謹,也會用和以往不一樣的角度思考企業人力資源的規劃與佈局,例如敏捷人資觀點的興起,用人唯才,無論是內部或是外部的人才;專業傳承,讓企業內部青銀世代有機會共事;工時彈性制度、非典型雇用等等;對求職者而言,這樣的變化未必全都是不好的,只要能深入理解企業用人邏輯,要突破如馬其諾防線般的關卡還是很有機會的。

首先要說的是,無論時代如何改變,企業用人終究是為了解決其問題,並在問題解決後產生實質的貢獻價值,這點和過去100多年來就業輔導現場中常用的人職適配觀點一致。但有一點要特別說明的是,企業端和求職端的決策邏輯未必是相同的,從企業端來看,在甄選歷程中通常只要判斷人才能否滿足工作的需求即可,至於該工作是否是該求職者最合適的,很少會是企業所關心的;但是如果從求職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要提醒自己,是否還有其他更想從事且更能產生貢獻的工作機會,如果不這麼想,未來有很大的機會發生不知為何而戰的情況。

以此為基礎,我們回歸到具體的求職行動該怎麼做呢?筆者提供一個架構供大家思考,人稱就業輔導之父的法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他的同事在1909年彙集其協助民眾求職時留下來的工作手稿出版了一本書,書中提出了一個三段式的架構,筆者把其內容簡化為人和工作的關係具備了「知己」、「知彼」及「媒合」三部分,概念圖如下所示:

所謂的「知己」就是清楚了解自身的各項條件,包括知識、興趣、技能、能力、性格特質、工作價值觀等等內涵;「知彼」就是了解外部工作世界的條件與要求;「媒合」就是自己和工作的契合歷程。雖然這個架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也有其他專家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法與主張,但因為這個架構簡單易懂,對我們在思考求職就業時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基礎。

因此,筆者進一步提出,如果要運用這個架構來設計求職行動、順利就業,首先還是要先問問自己,目前在重返職場這項任務上,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如果答案是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工作,此時我們所採取的各項作為,即使可能因此壓縮了自己的選擇空間,還是需以可以盡速就業為主要目標,這個時候就要請各位將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企業端,從目前有機會從事的工作著手,深入拆解企業對該工作職務的期望,並且想盡一切的方法用自己身上可以符合企業期望的條件爭取該工作。這個建議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卻是相當重要,從過往的經驗中不難發現,無論是處於哪個生涯階段的求職者,在開始進入求職歷程時,多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忘了求職與選才其實是一個雙向歷程,特別是如果整個就業市場是企業端需求為主,這種忽視企業端徵才需求的立場其實是相當不利的。

承上所述,筆者簡單歸納出三個求職步驟,如果能確實理解這三個步驟的內涵,並且確實落實執行的話,即使是銀髮族想要突破企業設下的關卡也絕非難事。三個步驟說明如下:

一、 慎選求職管道:
對於銀髮族來說,人際網絡是常見的求職管道之一。原因很簡單,如果依循目前最常用的方式,透過寄送求職履歷表,多半就在第一關的篩選就出局了。對於銀髮族而言,過去豐富的經驗往往可以提供企業相當的助益,但如果沒有機會接觸到關鍵人士,這樣的優勢也無法被了解。因此,筆者在此建議,最好先盤點自己身上所累積的人脈存摺,主動聯繫可能幫自己推薦工作的親朋好友,即使是一面之緣的人也不要放過,有時這些一面之緣的朋友一旦願意幫忙轉知到他的朋友圈的話,因為彼此的人際網絡圈重疊性不高,常常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好結果。此外,筆者經常被告知,所有可以聯絡的人都跑過好幾遍了,還是沒有下文怎麼辦?如果是這樣,在沒有急迫的經濟壓力前提下,不妨試著參加一些公益服務的活動,甚至成為該團體的成員長期參與,有不少人是在這樣的場合中認識了過去職場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到的人,透過這些剛認識的朋友找到工作。如果又可以在參加這些團體的過程中運用自己過去的職場經驗或是專長,更有機會讓自己找到下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因為你的能耐在無形中就被人看見了,只要適時提出自己希望重返職場的意願,很容易獲得推薦,讓自己有機會和下一份工作相遇。

二、寫好履歷表:
機會找到了之後,通常還是得準備一份個人的書面資料作為和企業或是老闆溝通的基礎,因此,寫好一份吸睛的履歷表就是能否順利敲開企業大門的第二個關鍵了。如何撰寫一份讓企業或是老闆一看就希望進一步面談的履歷表,其訣竅就是要在描述中清楚呈現自己和工作之間的高度適配性。換句話說,就是讓人一看到內容,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一下幾件事:自己很清楚知道該公司是在做什麼的;同時也很清楚讓對方知道,自己如果有機會爭取到這份工作,將會對公司產生什麼樣的好處,包括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以及一旦問題妥善處理後,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價值。這樣的內容如果寫得越清楚,企業就越能下決心邀請面試。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從書面資料中可以清楚了解到求職者已經做好相當的準備了,比較可以避免未來因為雙方期待落差所產生的誤解與衝突,甚至導致離職。因此,在準備履歷表前,務必先設法了解該企業在做什麼?想要找什麼樣的人進來工作?然後,再從自己的身上找出可以符合這些條件的個人相關經歷與能耐,讓企業想拒絕都捨不得。

三、練習面試技巧:
一般說來,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就算履歷表寫得再好,要正式得到工作,還是得經過面試這一關。本文僅針對面試技巧中最核心的原則進行說明,至於面試關卡的設計,以及各種面試考古題的應答方式,坊間有諸多相關資料可供各位參考,在此就不再贅述。基本上,對銀髮族而言,如果可以的話,盡量爭取可以直接接觸到企業人事決策者的機會,例如,現場徵才博覽會就是一個絕佳的場合,事先準備好跟企業溝通的書面資料,當天就能和企業直接面對面溝通,如此也能跳過前兩個步驟的篩選。而此階段最重要的決勝關鍵就是面談溝通技巧了,筆者在這裡提供兩點核心關鍵給大家:首先,要牢記在心的就是盡可能讓企業降低任用風險,亦即,在面試的過程中,不要讓企業產生質疑,這點沒有其他的秘訣,還是要回歸到前一段敘述內容中所表達的,面試時要妥適的說出自己對該公司以及該工作的了解,並提出自己可以勝任的說詞。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各種可能讓企業方產生誤解的提問,例如,是否會常常加班?有沒有加班費?請休假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等等。這些問題看起來很正常,但如果面談場合氛圍不理想時,很可能會讓企業方心生疑慮。而各種會讓企業方萌生寧可拒絕也不要任用的想法,都要盡量避免。此外,在面試的過程中要還是要適時強調自己能解決企業的痛點,幫企業省錢或賺錢,同時也要清楚表達自己的就業動機與期待。上述兩點關鍵原則其實一點都不困難,最難的還是要練習,筆者相信各位資深工作者都是見識過大風大浪的人,這點小事應該難不倒大家。但根據研究,企業方在求職面試歷程中做出判斷的時間通常僅在面談開始後半個小時之後,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企業點頭,過往的人生閱歷與工作經驗固然重要,但找工作畢竟不是一個職場工作者經常會做的事,因此,刻意練習面試時的各種表達技巧也是銀髮族能否順利重返職場的一大關鍵。

最後一點提醒,即使經過準備與練習,很多人仍無法如願的重返職場。對此,筆者曾在過往的文章中建議大家,在求職的歷程中,務必時時強化並維持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度,包括相信自己能做到想做的事(信心)、對未來要抱持著希望感(希望)、務實且正向的看待外部的處境(樂觀)、以及能從挫折中回復的能力(韌性),以長期抗戰的心態面對各項挑戰,從每次的失敗中修正自己的作法,一旦找到突破點就能順利重返職場,成為職場大「銀」家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最後更新日期:108-04-11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6x768以上,建議使用 IE 10.0 以上、firefox或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