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保持活躍的最佳方法
- 發佈日期:108-04-23
撰稿者: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藹慈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但在終身學習的概念下,另一種詮釋應是:學到老,才能健康活到老。透過學習,活化大腦,拓展人際關係,是保持活躍的最佳方法,也是高齡社會對高齡者最好的照顧策略。
隨著平均餘命的增加,人們身體、心理與認知功能不免隨之下降。就心理層面而言,人們對於“老”仍存在著迷思與無知,也由於目前是史上最長壽的時代,沒有太多角色模範告訴人們如何因應“老”,如何活得久又活得好。傳統的觀念認為“老”是 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老”大都抱持負面思維,甚至對自己老化的過程,並未有意識的覺察,美國退休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 AARP) 執行長即提出 「顛覆高齡想像」(Disrupt Aging),面對老年,我們應該有破壞式想法,「要全面推翻過去的舊思維,賦予老人新角色,才有可能翻轉整個社會的想法」 (Jenkins, 2016)。
高齡者的認知功能退化,除了會影響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之外,程度較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對家屬以及社會成本的負擔;美國學者指出,認知功能的下降與失智症的罹病率,影響了將近50%,85歲以上的老年人(Bishop, Lu & Yankner, 2010)。
研究上指出,大腦的認知是具有發展的彈性,人的一生中都有機會可以增加大腦的認知儲備,尤其,對於高齡者而言,從事一些高階心智活動,能夠增加認知儲備,延緩失智的風險;而認知儲備高的個體比起其他人,也較可以容忍因老化造成大腦的改變及維持其日常生活功能,這也說明了,持續學習,是讓高齡者保持活躍的重要因素。
世界衞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政策架構」報告書(WHO, 2002)中,即指出人們的功能能力(functional capacity),例如肌耐力、心肺功能、呼吸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在早成年期達到最佳狀態,之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每個人的曲線都有所不同,一開始大家都是相似的,但在早成年期之後,會因個人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等,使得每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差異,例如: 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是否過胖、職場環境等。每個階段,都需要相關的介入,來維持每個人的功能能力,不要太早落入失能的臨界值。
因此,不論是對老的思維、認知功能強化、身體功能的維持,都需要透過積極與持續的學習,讓我們的老後人生仍有好的生活品質。
台灣自 2008 年開始推動樂齡學習,即是希望透過教育和學習活動,幫助高齡者能重新認識老、積極正向的看待未來,學習老化相關課題。因此,用”樂齡”取代“老”的稱謂。樂齡學習提供了學習是保持年輕、保持活躍最佳方法的見證,它強調透過有規劃、有系統的課程,讓樂齡族能夠快樂學習,忘記年齡,而不知老之將至。此即論語述而篇中的故事,葉公曾問子路有關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了便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用功就忘了吃飯、內心快樂就把煩惱憂慮忘了、連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的好學精神,也就是樂齡所強調的樂學忘齡的概念。
教育部推動的樂齡學習,在各縣巿鄉鎮設置樂齡學習中心,在大學內設置樂齡大學,目的在透過多元的管道,深入基層,希望能夠更普及、更全面的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課程,讓更多的55歲以上高齡者成為快樂學習、忘記年齡的樂齡實踐者,以打造活力老化的台灣社會。十年有成,樂齡學習中心從2008年的104所,到今年(2019)的365所,已達到遍地開花的願景,全台各鄉鎮大都設立了樂齡學習中心;而樂齡大學也從2010年的13所,到2019年成立了107所。樂齡學習中心提供了五大類的核心課程,包括生活安全、營養保健、心靈成長、人際溝通與貢獻服務。在貢獻服務上,則是強調退休後仍可透過志願服務工作,學習新知及人際相處,甚至找到自己貢獻的價值所在。
針對退休後的發展,除了教育部的樂齡學習中心或樂齡大學,勞動部的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也提供相關的學習課程,幫助退休者重返職場。過去認為退休,就是職場的終點,人生接近尾聲;但是隨著人們平均餘命的延長,退休已被視為新的生涯階段,是人生下半場的開始,一樣精彩可期,有多元的發展,且操之在個人手上,退休後再從事安可職涯,也是現在最夯的一種選擇。尤其,透過工作,可以接觸更多非正式學習的管道,成人在職場中的學習,有70%來自經驗與工作本身、20%是透過與人的互動學習、只有10%是正式課程的學習,因此,再回到職場,是讓自己與社會不脫節的方式。
以高齡者為對象提供學習活動之機構,尚包括長青學苑、松年大學、老人大學等,其提供的學習,較偏向休閒娛樂,或滿足個人興趣嗜好之活動,與樂齡學習中心所強調的為老化做準備的學習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國內尚有其他針對社會大眾之學習機構,亦是高齡者可善加運用的學習資源,依機構本身不同功能或屬性,提供不同的教育課程,包括:
1. 學校教育機構:包含大專校院(進修學院、進修推廣部、宗教研修學院)、高級中等學校附設進修學院、國中小(含補校、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及其他)、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新移民學習中心;
2. 社會教育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科教館、社教館、生活美學館、家庭教育中心、公共圖書館、新移民家庭服務中心;
3. 民間組織:基金會、救國團;
4. 成人教育專門機構:空中大學、社區大學、婦女大學、市民學苑。
除了上述傳統的學習管道,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各類網路媒介技術的成熟,學習的管道愈來愈多元與彈性,讓學習更加無遠弗屆。其中一種是各類具有即時傳遞訊息、雙向溝通互動並且結合多媒體功能的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例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部落格(Blog)等,都是一種非正式學習的管道;除此之外,近年來「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可讓對學術性課程有興趣的高齡者,在家就能享受國內外大學的學習資源,讓人人都有機會上名校,也讓高齡者可以跟上最新的資訊與新知。
不論是傳統面對面的學習,或是線上學習;不論是正式或非正式學習,都是讓大腦活化、維持身體機能的好方法。同時,參與學習活動,也讓高齡者有機會接觸人群、走入社區,可能因學習而重新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建立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讓高齡者有更開闊、更活躍的生活型態,老後人生必更多采多姿。
參考文獻
Jenkins, J. A. (2016). Disrupt Aging: A bold new path to living your best life at every age.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最後更新日期:1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