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不是問題,繼續工作是“活”的秘訣!具備什麼特質的人,才能成功再就業呢?
- 發佈日期:108-07-12
撰稿者:魏惠娟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長壽社會已經來臨,世界改變了,我們也要改變,體制改變的速度仍然很慢,個人覺醒與行動的速度,決定誰能活得久、活得好。(林達.葛瑞騰以及安德魯.史考特,100歲的人生戰略)
從人口結構的觀點,臺灣在去年(2018)三月底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世紀,就是65歲以上的人佔所有人口的14%,正式跨入高齡社會。人口統計資料更預期2025年,我們會進入一個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位當中,就有一位是所謂的“高齡者”。一方面這真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大家的警訊,人口老化現象提醒我們面臨了需要改變的時刻,你意識到了嗎?
「100歲的人生戰略」這一本書於2017年出版,作者林達•葛瑞騰以及安德魯•史考特(Ly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指出人類預期壽命不是微幅增加,而是大躍進。他們說今天的孩童有超過50%的機率可以活到105歲以上,而上一世紀的孩子只有不到1%的機會。過去兩百年,人類的壽命穩定成長,大概是以每10年增加兩歲的速度增加。預計現在20歲的人,有50%的機會,可以活到100歲。他們以最長壽的日本為例,指出2007年出生的日本孩子,有50%的機會活到107歲。到了2014年出生的孩子,長壽機率又提升至50%的人可以活到109歲。長壽社會的趨勢,使得百歲人生成為最“保守”的估計,因應長壽人生,我們有許多觀念、做法與設計都必須改變。
放棄老觀念,退休不是終日悠閒度日而已,長壽人生“活”的秘訣來自於繼續工作與貢獻!
「100歲的人生戰略」兩位作者認為長壽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是一份好禮,我非常同意。他們的觀點是:百年壽命與延長工時,將成為現實。我們對於傳統生命階段—求學、工作、退休的觀念,必須要打破且要重來。美國非營利組織安可職涯副總裁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透過這個組織帶領成千上萬的人追求退休後更有意義的人生。根據他們的估計,美國有900萬人於退休後加入職場,有3100萬人在尋找機會。她也發現一個新的潮流正在發生,就是越來越多的嬰兒潮世代,他們正用行動改寫下半場人生,發揮影響力,不少人重返職場,從事貢獻社會的工作,印證了成人學習與發展大師艾力克森(Erik Erikson)說的:年紀越長,越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他認為讓自己感到幸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攜後輩。
繼續工作、社會參與,使退休人士有機會幫助別人實現夢想。雖然,下一個職場薪水可能減少了,但是,生命意義與彈性卻更大;退休後繼續工作,權力與影響力變小了,但是,能夠幫助別人的機會,卻更多了,只是,過渡期比想像的更長。所以,目前還在職場上工作的人,首先確定“繼續工作”是必要的信念,接著,開始學習準備,才能順利過渡到另一個階段。唯有繼續工作、做自己想要的工作,並且接受不只做一份工作的想法,才能夠實現埋藏許久的夢想。只有透過工作,繼續貢獻,才能讓自己晚年生活更好,也讓世界更美好,這是退休後繼續工作的真諦。
哪些人能夠更順利轉換職涯、成功再就業呢?
我跟我的同事們進行一份研究,是針對45歲以上中高齡工作者,一共1,075位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探討目前在職場上的中高齡者當中,具有哪些背景屬性的人,更有再就業的意願呢?其次,具備哪些能力的人,他們成功再就業的機率更高呢?研究結果發現,公部門退休的人對於再就業的規劃概念比較弱;經濟上有需求的人,對於繼續工作的需求更高。這個發現似乎反映了目前多數人對於繼續工作的決定指標在於“錢”夠不夠用,雖然「100歲人生戰略」的兩位作者的確指出,由於年金改革,所得變少,因應壽命延長,繼續工作不失為一個好途徑。但是,如果只是迫於經濟問題才不得不繼續工作,感覺又有點無奈,似乎也會讓繼續工作變成負面印象,抱持這樣的心態繼續工作,能不能有助於活躍老化,值得進一步研究。其實作者也強調為未來做準備,不只是財務準備,很多的研究都提到,有些無形資產跟那些與金錢有關的有形資產一樣重要,這些無形資產包括:人際關係、貢獻服務、友誼與愛等層面。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中高齡工作者,特別是現在的工作待遇還不錯的人,對於繼續工作的必要,感覺比較弱,這也是值得注意的。我們還停留在老舊的工作觀裡面,不只使人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危機中,也可能使得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早在2006年就提出:「活得越久,工作越久」的政策報告中倡議的理念被忽視,讓繼續工作變成似乎只是因為“錢不夠用”的關係。傳統舊觀念中,工作跟休閒娛樂被認為是衝突的。多數的工作者對於人生四大板塊:工作、健康、遊戲與愛,缺乏平衡。難怪,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多數人都只想趕快逃離不自由的職場生活,只想好好旅遊,痛快的玩一玩。退休人士總是先馬不停蹄的四處旅遊,很多人卻沒有想清楚,面對此後漫長的生涯,要做些什麼呢?曾經有一位軍職退休者來上我的生涯設計課程,他告訴我,退休後三年內,他不斷的旅行、總共玩遍43個國家,玩得有點累、也有點空的感覺,才開始想到他不能一直這樣過生活。
哪些人更有能力再就業呢?我們的調查發現有意願就業,而且也更能成功就業的要素主要有兩項:第一,是具備現代所需要的技能,技能越多,機率越高;其次,是過去參加訓練的廣度越廣,再就業機率也越高。換句話說,如果在個人工作生涯中,能積極參加教育訓練,更新自己的工作技能,就越擁有再就業的能力。這裡的教育訓練,不只是指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要求必須參加的課程,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如果你在忙碌的工作生涯中,仍然保有學習的習慣,將來轉職繼續工作的機率也會越高。
另外,所謂的培訓廣度,就是現在常說的“跨領域”學習能力。由於我們在求學時期,多是接受分科訓練,而且越高階的學習,就越走向專業分工。因此,會形成一個現象:大家都變成“只懂得自己領域內”的知識技能,並不了解自己領域之外的東西,也不太能異業合作,這就是阻礙創新的源頭。如果,能及早學習,以更開放、更積極的態度跨領域學習,未來成功就業的機率,必然會更高。
你準備好改寫自己下半場人生設計腳本了嗎?總結本文,共包括三個重點,第一是,高齡社會是一個趨勢,無法逆轉,因應長壽社會,我們都必須改變;第二,應對百年人生的關鍵策略就是:繼續工作,我們需要準備迎接快樂工作的年代。第三,能夠成功再就業的人,他們具備一個基本特質,就是終身學習,而且是能夠跨領域學習,他們不會堅持不放掉自己原來所知範圍內的知識技能。儘管如此,我們卻需要認清一個現實,就是許多前輩,他們在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前,也就是開始「安可職涯」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們多數都曾經經歷混亂又艱難的歷程。但是,透過早一點啟動終身學習、前瞻因應的行動,幫助他們能夠走過風風雨雨,並且建立起更有意義的下半場生涯藍圖,這是我下一期所要分享的重點,敬請大家期待。
從人口結構的觀點,臺灣在去年(2018)三月底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世紀,就是65歲以上的人佔所有人口的14%,正式跨入高齡社會。人口統計資料更預期2025年,我們會進入一個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位當中,就有一位是所謂的“高齡者”。一方面這真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大家的警訊,人口老化現象提醒我們面臨了需要改變的時刻,你意識到了嗎?
「100歲的人生戰略」這一本書於2017年出版,作者林達•葛瑞騰以及安德魯•史考特(Ly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指出人類預期壽命不是微幅增加,而是大躍進。他們說今天的孩童有超過50%的機率可以活到105歲以上,而上一世紀的孩子只有不到1%的機會。過去兩百年,人類的壽命穩定成長,大概是以每10年增加兩歲的速度增加。預計現在20歲的人,有50%的機會,可以活到100歲。他們以最長壽的日本為例,指出2007年出生的日本孩子,有50%的機會活到107歲。到了2014年出生的孩子,長壽機率又提升至50%的人可以活到109歲。長壽社會的趨勢,使得百歲人生成為最“保守”的估計,因應長壽人生,我們有許多觀念、做法與設計都必須改變。
放棄老觀念,退休不是終日悠閒度日而已,長壽人生“活”的秘訣來自於繼續工作與貢獻!
「100歲的人生戰略」兩位作者認為長壽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是一份好禮,我非常同意。他們的觀點是:百年壽命與延長工時,將成為現實。我們對於傳統生命階段—求學、工作、退休的觀念,必須要打破且要重來。美國非營利組織安可職涯副總裁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透過這個組織帶領成千上萬的人追求退休後更有意義的人生。根據他們的估計,美國有900萬人於退休後加入職場,有3100萬人在尋找機會。她也發現一個新的潮流正在發生,就是越來越多的嬰兒潮世代,他們正用行動改寫下半場人生,發揮影響力,不少人重返職場,從事貢獻社會的工作,印證了成人學習與發展大師艾力克森(Erik Erikson)說的:年紀越長,越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他認為讓自己感到幸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攜後輩。
繼續工作、社會參與,使退休人士有機會幫助別人實現夢想。雖然,下一個職場薪水可能減少了,但是,生命意義與彈性卻更大;退休後繼續工作,權力與影響力變小了,但是,能夠幫助別人的機會,卻更多了,只是,過渡期比想像的更長。所以,目前還在職場上工作的人,首先確定“繼續工作”是必要的信念,接著,開始學習準備,才能順利過渡到另一個階段。唯有繼續工作、做自己想要的工作,並且接受不只做一份工作的想法,才能夠實現埋藏許久的夢想。只有透過工作,繼續貢獻,才能讓自己晚年生活更好,也讓世界更美好,這是退休後繼續工作的真諦。
哪些人能夠更順利轉換職涯、成功再就業呢?
我跟我的同事們進行一份研究,是針對45歲以上中高齡工作者,一共1,075位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探討目前在職場上的中高齡者當中,具有哪些背景屬性的人,更有再就業的意願呢?其次,具備哪些能力的人,他們成功再就業的機率更高呢?研究結果發現,公部門退休的人對於再就業的規劃概念比較弱;經濟上有需求的人,對於繼續工作的需求更高。這個發現似乎反映了目前多數人對於繼續工作的決定指標在於“錢”夠不夠用,雖然「100歲人生戰略」的兩位作者的確指出,由於年金改革,所得變少,因應壽命延長,繼續工作不失為一個好途徑。但是,如果只是迫於經濟問題才不得不繼續工作,感覺又有點無奈,似乎也會讓繼續工作變成負面印象,抱持這樣的心態繼續工作,能不能有助於活躍老化,值得進一步研究。其實作者也強調為未來做準備,不只是財務準備,很多的研究都提到,有些無形資產跟那些與金錢有關的有形資產一樣重要,這些無形資產包括:人際關係、貢獻服務、友誼與愛等層面。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中高齡工作者,特別是現在的工作待遇還不錯的人,對於繼續工作的必要,感覺比較弱,這也是值得注意的。我們還停留在老舊的工作觀裡面,不只使人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危機中,也可能使得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早在2006年就提出:「活得越久,工作越久」的政策報告中倡議的理念被忽視,讓繼續工作變成似乎只是因為“錢不夠用”的關係。傳統舊觀念中,工作跟休閒娛樂被認為是衝突的。多數的工作者對於人生四大板塊:工作、健康、遊戲與愛,缺乏平衡。難怪,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多數人都只想趕快逃離不自由的職場生活,只想好好旅遊,痛快的玩一玩。退休人士總是先馬不停蹄的四處旅遊,很多人卻沒有想清楚,面對此後漫長的生涯,要做些什麼呢?曾經有一位軍職退休者來上我的生涯設計課程,他告訴我,退休後三年內,他不斷的旅行、總共玩遍43個國家,玩得有點累、也有點空的感覺,才開始想到他不能一直這樣過生活。
哪些人更有能力再就業呢?我們的調查發現有意願就業,而且也更能成功就業的要素主要有兩項:第一,是具備現代所需要的技能,技能越多,機率越高;其次,是過去參加訓練的廣度越廣,再就業機率也越高。換句話說,如果在個人工作生涯中,能積極參加教育訓練,更新自己的工作技能,就越擁有再就業的能力。這裡的教育訓練,不只是指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要求必須參加的課程,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如果你在忙碌的工作生涯中,仍然保有學習的習慣,將來轉職繼續工作的機率也會越高。
另外,所謂的培訓廣度,就是現在常說的“跨領域”學習能力。由於我們在求學時期,多是接受分科訓練,而且越高階的學習,就越走向專業分工。因此,會形成一個現象:大家都變成“只懂得自己領域內”的知識技能,並不了解自己領域之外的東西,也不太能異業合作,這就是阻礙創新的源頭。如果,能及早學習,以更開放、更積極的態度跨領域學習,未來成功就業的機率,必然會更高。
你準備好改寫自己下半場人生設計腳本了嗎?總結本文,共包括三個重點,第一是,高齡社會是一個趨勢,無法逆轉,因應長壽社會,我們都必須改變;第二,應對百年人生的關鍵策略就是:繼續工作,我們需要準備迎接快樂工作的年代。第三,能夠成功再就業的人,他們具備一個基本特質,就是終身學習,而且是能夠跨領域學習,他們不會堅持不放掉自己原來所知範圍內的知識技能。儘管如此,我們卻需要認清一個現實,就是許多前輩,他們在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前,也就是開始「安可職涯」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們多數都曾經經歷混亂又艱難的歷程。但是,透過早一點啟動終身學習、前瞻因應的行動,幫助他們能夠走過風風雨雨,並且建立起更有意義的下半場生涯藍圖,這是我下一期所要分享的重點,敬請大家期待。
最後更新日期:10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