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快樂的不老族
- 發佈日期:108-08-15
撰稿者: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楊寧茵
第一次和「蛋黃哥」結識,是因為他來參加銀享全球於2015年舉辦的GSS(Global Startup Search)提案徵選活動,那是我們和國際友好組織Aging2.0共同舉辦的一個跨國銀髮創新提案活動,不同城市舉辦規則相同的提案比賽,希望透過全球海選,挖掘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或方案,讓他們可以進到擁有國際視野的平台中進行分享。
以往大家總認為新創公司都是年輕人在做的玩意,光是蛋黃哥以退休人士之姿來投件,就已經讓人眼睛一亮,而他的「學校生活2.0」提案,也相當具有創意。
蛋黃哥的投件企劃稱為「學校生活 2.0公益平台」,基本上結合了他的專長和興趣—IT專業、終身學習和志工。企劃建議將全球大規模免費的在線課程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招募有能力及有愛心的少老年(50 歲以上人士)擔任志工助教,到現場(可能是關懷據點、日照中心、機構或居家等不同場域),服務指導中老年(75 以上)及老老年(85 以上)的長輩,上網學習。讓每位長輩挑戰自己,學習過去想學而沒機會學習的愛好,啟發潛力,以増強長輩生活的重心;學生志工彼此互動,讓平淡的日子裏,添增樂趣與自信,繼以減緩及延遲老化 ,最終還能減少政府照護支出。此舉還可增加銀髪族的生產力,減少社會負擔。 有活動力的學此生及助教,組成學習及課外活動團體 (課程大多與日常生活及愛好相關),像學生般的社交生活方式,喝下午茶,看下午場電影,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看戲劇等,增加銀髪消費。
學校生活2.0讓我們看到退休人士的潛力,也發現蛋黃哥的退休生活真是多采多姿。長期旅居美國的他,退休後回到台灣定居,而且還花時間把自己在退休前學得的小丑技能充分運用在志工服務上,有空就到台灣的安養機構去娛樂長輩,甚至還創辦平台,培訓出一批批的小丑志工,讓機構中更多的長輩可以在小丑的陪伴下享有幾分鐘的歡樂時光。
此外,他的個人生活也過得相當有創意,不是開露營車橫渡美國,就是當奶公幫女兒做月子,或正在學習新技能,或正在進行新冒險,洋洋灑灑,精彩絕倫,果然被出版社看上,年近70,出了人生的第一本書「第三人生太好玩」,這樣人生的轉折,連他自己都大感意外!
原本以為蛋黃哥退休人生的高潮迭起都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後來才發現不然,雖然不是精心策劃,但退休人生怎麼過,蛋黃哥其實是認真想過,而且很早就開始準備。
「我在美國的退休歡送會上,我拿出三條長短不一的繩子用變魔術的方式來發表我的退休演說…
我左手拿著長、中、短不一的三條繩子,右手先從左手拿了最長的一條過來,稍稍高舉著它說:繩子的長短代表日常生活中所花時間的長短。退休前,我們花最長的時間上班、負責任──無論是負工作上的、照顧家人的、房貸的、小孩教育成長的等等責任。
接著再拿第二條中長的繩子說:我們花第二長的時間在娛樂、休閒、愛好上,這些活動大部分都與太太、小孩、岳父岳母、同事等親朋好友有關,卻很少與自己的嗜好有關。
最後,我高舉留在左手最短的繩子說:在生活中,我們花最少時間,甚至沒花任何時間去做志工,服務與回䜋社會。
退休後不用再上班,擁有大把的空閒,應該重新安排生活的時間。我邊說邊用左手把這三條繩子的頭尾整齊排隊,再用右手將其中的三段一拉,原來三條長短不一的繩子,居然魔法般變成了三條長短一致、各三分之一的繩子,握在左手上。」
這三條一樣長的繩子,代表蛋黃哥退休後的三個生活重點:1/3把身體照顧好,1/3學習新東西,1/3做志工回饋社會。依照這樣的退休生活規劃,蛋黃哥把自己的第三人生過得風風火火,成了很多人學習的典範。
日本人用「家中的大型傢俱」形容退休男性,退休後也沒有任何嗜好,基本上是每天在家看電視或是和太太大眼瞪小眼, 沒有為退休後的生活多做規劃,但整天只願意待在家裡,不太願意出門或嘗試新東西,而身體仍然硬朗的情況下,讓人思考還有那麼長的退休歲月該怎麼度過。
我們來看看蛋黃哥和上述的「家中的大型傢俱」差別在哪裡?首先,蛋黃哥非常樂於嘗試。他對於退休生活有些想像,但不確定是什麼,所以就保持開放的心態,透過接觸和學習,去慢慢揣摩和拿捏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他對於退休生活如何規劃,不是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也不是完全不聽人家怎麼說,而是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去嘗試,慢慢找出生活的所愛與重心。
蛋黃哥在他打算退休的前兩年前就開始準備,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就什麼都去嘗試,還因此拿了七張證照,其中也包括小丑表演的證照,這成了後來1/3志工生活的基礎。
第二,他對於建構良好退休生活的方式非常務實,先充分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狀況,在做相關的規劃。例如身體,人到了一定年紀,難免有些慢性病,甚至要透過吃藥控制,或固定上醫院,但這並不妨礙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他自己做了很多看起來是「冒險的事情」,但對他來說,這是因為現在不做更待何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這樣才叫做退休生活,有些人每天過著規律的生活,也很好!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目標。」對他來說,透過學習和嘗試新東西,可以得到源源不絕的想像和活力,支持自己過著快樂的退休生活。
第三,保持一顆回饋社會的心,過有意義的生活。人生的意義,有時候是從服務別人中得到的。所以他在退休生活中,將做志工這一項放了1/3 ,並且日起有功地去實踐,如果人到了一定年紀,能化小愛為大愛,少一點自私,多一點無私,那一個擁有豐富經驗和資源的人,就有機會為社會和自己創造出新的可能。
透過適當的單位來引導,還能讓志工組織發揮更大的力量。例如台灣的慈濟、英國的Age UK、美國的Encore.org等,這些政府或民間組織,都大量透過組織的力量去活化志工人力,變成社會前進的美好動能。
這一代的熟齡族群,不管是在台灣還是美國,都屬於戰後嬰兒潮,他們是人類歷史上難得一見的「黃金老人世代」-- 學歷高、經驗豐富、口袋深,所以他們想要過,也可以負擔得起的老年生活,和過往在戰爭中活過來的高齡世代完全不同。
這群人中許多人可能年輕時參加過反戰行動,經歷過伍斯塔克音樂節,對於支持社會正義有一定的理想,雖然中間有一段時間他們也為了養家活口、成家立業而努力,但退休後人生有餘裕了,他們可能又會思索自己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這樣的人力、腦力和財力,如果透過好的設計和引導,可以有機會變成社會發展正向的力量,但如果沒有做好,就有可能變成世代間的批評與對立。
有人認為,台灣的青年世代和中高齡世代似乎存在著對立的問題,所以近年來開始有許多組織極力創造青銀共創、共融或共居的各式活動。我認為,其實要讓青銀互相認識,做什麼都沒關係,不管是透過共事、共居等平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機會讓他們透過不同的案子或方式,真正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創造互相理解、甚至不斷對話的空間,自然就可以結合出每個世代不同的特性和精華。
像史丹福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便是一個鼓勵青年學子透過參與和提供解決之道來了解高齡社會的平台,透過共同設計,來讓青年學子和社會大眾都看到:其實中高齡者是合作夥伴,他們代表的是先行者的經驗,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就是我們的未來,而這是一片還沒有被好好挖掘和理解的處女地,需要不同世代和不同領域的人,集思廣益共創,這是挑戰,更是機會。
一旦賦予高齡者和高齡社會積極而正向的意義之後,就會看到人際和世代之間互動的氛圍開始轉變,大家開始一起尋思可能的解決之道,一起想方設法攜手走到最後,而這不也正是我們希望看到台灣社會面對高齡社會的氛圍?不只是長照,不只是擔心老年人口,而是把他們當成一個龐大而未被好好利用的機會。
最後更新日期:10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