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變身斜槓銀髮族:前瞻思考、終身學習、創造多元人生
- 發佈日期:108-10-18
撰稿者: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藹慈
何謂斜槓族?
斜槓族的概念源自於Marci Alboher在她的著作<一個人/多重生涯:斜槓生涯的指南>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s),作者原來指涉的是,隨著科技進展,人們已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在各地工作;而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也已過時,愈來愈多年輕人已不滿足單一職業的生活模式,可以透過找尋自我的興趣與熱情,發展雙重的職業身份,例如:醫生/吉他手、律師/聲樂家、廚師/DJ等,而因為用Slash(/)來標示雙重或多重的職業身份,因此,中文譯成斜槓族。
作者進一步指出,成為斜槓族,是年輕人因應無趣的工作、過勞(burn out)、缺乏安全感、或其他職場困境的新的工作模式,且能達成財務及生涯的成功。他們不必超時工作,而仍有時間去交朋友,與家人相處,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Alboher, 2007)。
以斜槓迎向長壽人生
這樣的斜槓人生,應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中高齡或高齡者,應有更多生涯資本,成為斜槓銀髮族。因為,對退休高齡者而言,全職工作時培養了專業能力,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是奠定斜槓人生的基礎;再者,大多數人早年的生涯選擇,受限於家長期待、家庭環境、社會價值等,無法做自主的選擇。但退休後不一樣,退休後,擁有的是時間,個人更能做自我的主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想做的事,有更寛廣的天空與舞台,讓個人得以追求自我實現,正適合發揮斜槓精神;其三,根據內政部「107年簡易生命表」,我國女性平均壽命為 84 歲,男性77.5歲,女性較男性高6.5歲,全體平均壽命80.7歲(內政部,2019);而根據勞動部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勞工預計平均退休年齡61歲(勞動部,2018),對照平均餘命,退休後仍大約有20年以上的時間,這段歲月,仍可加以規劃與安排,以有活躍老化的人生。因此,退休高齡者應該重新看待退休後的生涯,成為斜槓銀髮族,採取“積極的生涯行動"(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被認為是高齡者晚年健康得以維持的重要依據,不論是擔任志工、持續有薪的專職或兼職工作、自行創業或者追求安可職涯,都是讓高齡者繼續保有生產力的良方。甚至,再回到學校,重新當學生,也是一種選擇。
斜槓銀髮族強調的是從事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工作,透過工作,找到自己的價值,但仍能平衡工作與生活。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工作,不必再像年輕時拼命追求成就與績效,個人可以依自己的興趣與經驗智慧,自由組合、混搭,以期兼顧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如家人、朋友、與健康。
退休後的高齡者,透過斜槓人生的規劃,可以有幾項好處:第一,讓自己仍能保有些許收入;第二,透過發展新角色,重新組合工作,創造有目標、有挑戰但仍保有彈性的生涯型態;第三,學習到新事物、交到新朋友,能活化大腦、維持身心靈健康;第四,能貢獻社會,成就人生意義,完成未竟夢想。
透過規劃與終身學習,成為斜槓銀髮族
隨著生涯的進展,高齡者一生中工作所累積的各種經驗、興趣、能力、關係、認同、自信等,都是其成為斜槓族的重要基石。然而,進入到退休階段,高齡者必須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樣貌,這需要前瞻思考與規劃,並且持續學習來達成,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用前瞻的思考,提早規劃與實驗
在退休前十年,仍從事全職工作的時候,就可思考與著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具體而言,可以從現有的生涯型態盤點起,除了現有的工作,有無其他興趣或令自己感到開心或興奮的事物,有哪些未完成的夢想,並且實際實驗、嘗試,一方面確認未來可投入的方向,一方面也藉此累積人脈資源。
2. 用未來的觀點,想像一個健康、有生產力的自我
成為斜槓族,首先要能不自我設限,願意開創一個不一樣的退休生涯。這時候要對未來的自我有多一點想像,個人對於退休後的想像,會影響退休後的適應行為及採取的行動。我們很容易就緬懷過去,但卻不易去想像未來的自己,甚至認為未來是很難改變的。尤其,對於高齡者而言,在退休階段,面臨身體機能、角色、收入、生活形態上的改變,需要確定或修正自我形象,重新定義其自我概念。可藉由詢問自己:“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自己?"“當我逐漸變老時,我希望是個什麼樣的老人?"“我想要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我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麼?”“哪些是我退休後可以繼續維持的?"透過這樣的詢問,提供了一個心理支持的力量,讓自己可以採取行動,達成未來想要成為的樣子。
3. 傾聽內在聲音,實踐未完成的夢想
從小每個人都寫過以“我的志願"為題的作文,但人生的進程,有許多要考慮的因素,未必能如願順利達成自己的願望,此時,想想有哪些事情,是自己當年想完成,卻因為外在環境而無機會實踐的,就可做為尋求的目標。筆者曾經訪問一位退休的軍官,當年在中學時期就展現文藝方面的才華,編雜誌、寫詩詞、小說,但因為家境關係,選擇從軍,不僅不用擔憂學費,未來工作也有保障。退休後,因緣際會自己開了小吃店,由於仍繼續從事詩詞創作,便藉由小吃店的空間,辦理詩展、畫展,不營業時就做為與詩友聚會的場所,店家也因為此獨特的風格,受到媒體採訪,老闆一方面是店主,也是詩人,成為名符其實的斜槓族。
4. 持續學習,找到學習的典範、發展第二專長
如果覺得自己沒有特殊專長,也沒有人生大夢,但仍可透過盤點自己的能力與專長,找出有興趣,但一直沒機會嘗試的方向,並列出清單,繼續進修、學習,考取相關證照,培養第二專長,以讓自己有更多選擇。除此之外,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斜槓銀髮族的成功案例報導,找到可以學習的典範或標竿,學習其成功之道,及如何克服失敗的因應策略。
長壽社會下,線性人生、單一職銜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人生、斜槓精神,也就是傳統上,人們依循著學習、工作、退休的線性生涯,將因人們愈來愈長壽,而改為學習、工作不斷交替,甚至必須重新為退休下定義,重新看待工作帶來的意義。鼓勵高齡者,對於未來,要樂於想像、抱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嘗試,勇敢跨出第一步,創造自己的斜槓人生!
資料來源:
內政部(2019)。107年簡易生命表,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belong_sn=5992&sn=6026
勞動部(2018)。106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36432/
Alboher,M. (2007).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Grand Cetnral Publishing.
斜槓族的概念源自於Marci Alboher在她的著作<一個人/多重生涯:斜槓生涯的指南>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s),作者原來指涉的是,隨著科技進展,人們已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在各地工作;而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也已過時,愈來愈多年輕人已不滿足單一職業的生活模式,可以透過找尋自我的興趣與熱情,發展雙重的職業身份,例如:醫生/吉他手、律師/聲樂家、廚師/DJ等,而因為用Slash(/)來標示雙重或多重的職業身份,因此,中文譯成斜槓族。
作者進一步指出,成為斜槓族,是年輕人因應無趣的工作、過勞(burn out)、缺乏安全感、或其他職場困境的新的工作模式,且能達成財務及生涯的成功。他們不必超時工作,而仍有時間去交朋友,與家人相處,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Alboher, 2007)。
以斜槓迎向長壽人生
這樣的斜槓人生,應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中高齡或高齡者,應有更多生涯資本,成為斜槓銀髮族。因為,對退休高齡者而言,全職工作時培養了專業能力,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是奠定斜槓人生的基礎;再者,大多數人早年的生涯選擇,受限於家長期待、家庭環境、社會價值等,無法做自主的選擇。但退休後不一樣,退休後,擁有的是時間,個人更能做自我的主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想做的事,有更寛廣的天空與舞台,讓個人得以追求自我實現,正適合發揮斜槓精神;其三,根據內政部「107年簡易生命表」,我國女性平均壽命為 84 歲,男性77.5歲,女性較男性高6.5歲,全體平均壽命80.7歲(內政部,2019);而根據勞動部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勞工預計平均退休年齡61歲(勞動部,2018),對照平均餘命,退休後仍大約有20年以上的時間,這段歲月,仍可加以規劃與安排,以有活躍老化的人生。因此,退休高齡者應該重新看待退休後的生涯,成為斜槓銀髮族,採取“積極的生涯行動"(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被認為是高齡者晚年健康得以維持的重要依據,不論是擔任志工、持續有薪的專職或兼職工作、自行創業或者追求安可職涯,都是讓高齡者繼續保有生產力的良方。甚至,再回到學校,重新當學生,也是一種選擇。
斜槓銀髮族強調的是從事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工作,透過工作,找到自己的價值,但仍能平衡工作與生活。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工作,不必再像年輕時拼命追求成就與績效,個人可以依自己的興趣與經驗智慧,自由組合、混搭,以期兼顧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如家人、朋友、與健康。
退休後的高齡者,透過斜槓人生的規劃,可以有幾項好處:第一,讓自己仍能保有些許收入;第二,透過發展新角色,重新組合工作,創造有目標、有挑戰但仍保有彈性的生涯型態;第三,學習到新事物、交到新朋友,能活化大腦、維持身心靈健康;第四,能貢獻社會,成就人生意義,完成未竟夢想。
透過規劃與終身學習,成為斜槓銀髮族
隨著生涯的進展,高齡者一生中工作所累積的各種經驗、興趣、能力、關係、認同、自信等,都是其成為斜槓族的重要基石。然而,進入到退休階段,高齡者必須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樣貌,這需要前瞻思考與規劃,並且持續學習來達成,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1. 用前瞻的思考,提早規劃與實驗
在退休前十年,仍從事全職工作的時候,就可思考與著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具體而言,可以從現有的生涯型態盤點起,除了現有的工作,有無其他興趣或令自己感到開心或興奮的事物,有哪些未完成的夢想,並且實際實驗、嘗試,一方面確認未來可投入的方向,一方面也藉此累積人脈資源。
2. 用未來的觀點,想像一個健康、有生產力的自我
成為斜槓族,首先要能不自我設限,願意開創一個不一樣的退休生涯。這時候要對未來的自我有多一點想像,個人對於退休後的想像,會影響退休後的適應行為及採取的行動。我們很容易就緬懷過去,但卻不易去想像未來的自己,甚至認為未來是很難改變的。尤其,對於高齡者而言,在退休階段,面臨身體機能、角色、收入、生活形態上的改變,需要確定或修正自我形象,重新定義其自我概念。可藉由詢問自己:“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自己?"“當我逐漸變老時,我希望是個什麼樣的老人?"“我想要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我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麼?”“哪些是我退休後可以繼續維持的?"透過這樣的詢問,提供了一個心理支持的力量,讓自己可以採取行動,達成未來想要成為的樣子。
3. 傾聽內在聲音,實踐未完成的夢想
從小每個人都寫過以“我的志願"為題的作文,但人生的進程,有許多要考慮的因素,未必能如願順利達成自己的願望,此時,想想有哪些事情,是自己當年想完成,卻因為外在環境而無機會實踐的,就可做為尋求的目標。筆者曾經訪問一位退休的軍官,當年在中學時期就展現文藝方面的才華,編雜誌、寫詩詞、小說,但因為家境關係,選擇從軍,不僅不用擔憂學費,未來工作也有保障。退休後,因緣際會自己開了小吃店,由於仍繼續從事詩詞創作,便藉由小吃店的空間,辦理詩展、畫展,不營業時就做為與詩友聚會的場所,店家也因為此獨特的風格,受到媒體採訪,老闆一方面是店主,也是詩人,成為名符其實的斜槓族。
4. 持續學習,找到學習的典範、發展第二專長
如果覺得自己沒有特殊專長,也沒有人生大夢,但仍可透過盤點自己的能力與專長,找出有興趣,但一直沒機會嘗試的方向,並列出清單,繼續進修、學習,考取相關證照,培養第二專長,以讓自己有更多選擇。除此之外,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斜槓銀髮族的成功案例報導,找到可以學習的典範或標竿,學習其成功之道,及如何克服失敗的因應策略。
長壽社會下,線性人生、單一職銜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人生、斜槓精神,也就是傳統上,人們依循著學習、工作、退休的線性生涯,將因人們愈來愈長壽,而改為學習、工作不斷交替,甚至必須重新為退休下定義,重新看待工作帶來的意義。鼓勵高齡者,對於未來,要樂於想像、抱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嘗試,勇敢跨出第一步,創造自己的斜槓人生!
資料來源:
內政部(2019)。107年簡易生命表,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belong_sn=5992&sn=6026
勞動部(2018)。106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36432/
Alboher,M. (2007).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 Grand Cetnral Publishing.
最後更新日期:1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