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夫妻相處時間變多, 但關係變差,怎麼辦?
- 發佈日期:109-09-01
撰稿者:吳娟瑜(國際演說家、兩性專家)
照理說,退休是人生美事一樁,多少人年輕時全心投入工作,扶持子女長大成人;等到退休日一到,多麼希望每天睡到自然醒,還可以四處遊山玩水。常聽退休人士說:「退休後,我要多多陪伴家人。」這裡說的「家人」,本來包含夫妻子女,可是子女多數已長大,不是外出工作就是結婚生子,家中剩下的是老伴一人啊!
案例1:長輩誰來照顧?
敏娟比老公提早退休一年,時間空下來時,除了閨密出遊或去擔任醫院的志工,她還安排一週三天到公婆家陪伴看診,或者下廚做個兩三道老人家愛吃的菜肴。漸漸地,敏娟自己的父母也有些身體狀況,她必須東奔西跑地陪伴,吃不消的時候,她向老公抱怨:「等你退休,自己的父母自己照顧。」老公似乎沒什麼感覺,一邊看著電視新聞,一邊糊弄兩句:「唉呀!我很累,不要嚕嗦,等我退休再說。」
等著、等著、等到一年後,老公正式退休了卻毫無動靜。不但沒有跑去自己父母家探望,連在家也是懶懶散散。敏娟說:「等了他這一年,什麼承諾都像空氣,連個影子都沒有,妳說,我氣不氣?」
案例2:老婆,弄中餐給我吃吧!
政雄退休後,除了找軍中同袍聊天,就是跑證券行看股票行情,每到近中午,他習慣傳line問老婆:「今天中午吃什麼?」通常老婆心情好,會傳個已煮好的大滷麵,或蕃茄蛋炒飯的圖片,讓他「龍心大悅」。老婆心情不好,往往傳來一個小娃兒哭哭的圖檔,這時,他就趕緊陪個不是,回覆:「自行處理嘍!」政雄問起其他退休老友,大多數都說:「啊唉!時不我與,老婆哪可能每天在家陪笑臉,還準時飯菜上桌,門都沒有啊!」
政雄這時暗中竊喜:「原來自家老婆算挺有良心,心情好,讓我還有飯可吃哩!」
案例3:老婆不見人影?
大立退休前和老婆相約,「等我退休,我們一起出去旅行。」老婆未置可否。等到真的退休後,大立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原來以往經常抱怨的老婆忙得很,週一去佛堂,週二去圖書館當志工,週三去女兒家幫忙,週四參加讀書會,週五有韻律課,週六聽演講……
原來單純的家庭主婦,如今卻四處溜溜跑,而且談吐、見識都非常上道,有時兩人一言不合,她不再是躲著哭,反而心平氣和地勸大立:「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現在變成是大立一個人形單影隻,找個伴都有困難。
但是,退休的家人是對家庭有貢獻的人,為什麼有的卻變成眾矢之的呢?常聽見婦女朋友告狀:「老公退休後還擺出一副大老爺模樣,要我侍奉他,煩不煩啊?」也有退休老公抱怨:「錢給的少了,她的聲音卻變大。」
爭吵變多,究竟有沒有改善之計?建議大家從如下三個方向來調整:
一、時間上:各自活動,偶而相聚
有的夫妻可能還秉持「夫唱婦隨」的習性,走到那裡跟到那裡,表面上夫妻恩愛,事實上有的變成「綁約夫妻」,動彈不得。社會上可以學習的訊息多,可以走動的地方也多,夫妻若能各有去處,吸收不同的成長,得到新鮮的滋潤,回到家再互相分享,一定可以得到「一人吃,兩人補」的樂趣。所以,調整觀念,放開彼此,往各自有興趣的地方交朋友,以一天24小時的時段來切割,白天的8小時內,至少有3小時是各自在外活動,或者和朋友喝個下午茶,或去參加讀書會,或去看場電影,這種「充電式」的時間安排,絕對可以創造夫妻相見時更有話說,更有樂趣來相處。
二、空間上:跳開「舒服區」
家裡的舒服區在那裡?電視機前的沙發、廚房的餐桌、廁所的便桶,當然還有舒適的床嘍!這些空間挺誘人,可是不能久待啊!
為什麼呢?因為人都是有隋性的,待久了,躺多了,人容易變得懶懶散散,只有跳開「舒服區」,夫妻的爭吵會減少,誤會容易被體諒。當一個人需要做空間移動時,自然穿著打扮更體面,精神樣貌更舒爽,談吐互動更周到、活動規劃更多樣,這時,夫妻從各自的空間回到屋子內,可分享的話題更多,心情視野更豐富,這時還有什麼好吵的呢?
三、溝通上:各退一步、放過彼此
退休夫妻關係變差,往往還執著在「我對你錯」的盲點不放。人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
有位心理醫生讓爭執多年的夫妻進入診療室,心理醫生策略性地站在外面,讓夫妻獨處,結果丈夫發現牆上的圖案,他說那是一隻鳥,太太卻堅持那是一朵花,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時,心理醫師敲門入內,他讓夫妻倆交換位置,再問他們看到什麼?太太驚訝地說:「原來真的是一隻鳥!」,丈夫也睜大眼睛地說:「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還真的是一朵花。」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這對夫妻言歸於好,他們終於明瞭─人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通常是因為角度不同、立場不同、看法不同而爭吵起來了。
同樣的道理,退休後的夫妻若能珍惜時日無多,在時間上、空間上做好彈性規劃,學習過著「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伴侶生活。在溝通上也樂意學習「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換個想法」來對話,相信可以減少磨擦,減少爭執。
所以,前述「案例1」的敏娟可以勇敢地把照顧公婆的責任交還給老公。讓老公走出舒服區,去面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而敏娟行有餘力,相信她也不會拒絕偶爾支援老公的。
「案例2」的政雄,則需要感恩老婆還樂意下廚,其實時間上、空間上都需要讓老婆自由選擇,而不是用line,用手機綁住了她。政雄當然也可以練習自己下廚做點好料,回饋老婆,不是嗎?
「案例3」的大立更要以老婆為榮,從家庭主婦的身份出發,多年來變成一個快樂的志工,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且她還掌握「時間上」、「空間上」、「溝通上」做到自得其樂的成長,大立應該慶幸老婆「活出自己」,因而減少許多「短兵相接」,互看不對眼的情形發生,感恩啊!
老伴好相處嗎?
答案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答案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案例1:長輩誰來照顧?
敏娟比老公提早退休一年,時間空下來時,除了閨密出遊或去擔任醫院的志工,她還安排一週三天到公婆家陪伴看診,或者下廚做個兩三道老人家愛吃的菜肴。漸漸地,敏娟自己的父母也有些身體狀況,她必須東奔西跑地陪伴,吃不消的時候,她向老公抱怨:「等你退休,自己的父母自己照顧。」老公似乎沒什麼感覺,一邊看著電視新聞,一邊糊弄兩句:「唉呀!我很累,不要嚕嗦,等我退休再說。」
等著、等著、等到一年後,老公正式退休了卻毫無動靜。不但沒有跑去自己父母家探望,連在家也是懶懶散散。敏娟說:「等了他這一年,什麼承諾都像空氣,連個影子都沒有,妳說,我氣不氣?」
案例2:老婆,弄中餐給我吃吧!
政雄退休後,除了找軍中同袍聊天,就是跑證券行看股票行情,每到近中午,他習慣傳line問老婆:「今天中午吃什麼?」通常老婆心情好,會傳個已煮好的大滷麵,或蕃茄蛋炒飯的圖片,讓他「龍心大悅」。老婆心情不好,往往傳來一個小娃兒哭哭的圖檔,這時,他就趕緊陪個不是,回覆:「自行處理嘍!」政雄問起其他退休老友,大多數都說:「啊唉!時不我與,老婆哪可能每天在家陪笑臉,還準時飯菜上桌,門都沒有啊!」
政雄這時暗中竊喜:「原來自家老婆算挺有良心,心情好,讓我還有飯可吃哩!」
案例3:老婆不見人影?
大立退休前和老婆相約,「等我退休,我們一起出去旅行。」老婆未置可否。等到真的退休後,大立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原來以往經常抱怨的老婆忙得很,週一去佛堂,週二去圖書館當志工,週三去女兒家幫忙,週四參加讀書會,週五有韻律課,週六聽演講……
原來單純的家庭主婦,如今卻四處溜溜跑,而且談吐、見識都非常上道,有時兩人一言不合,她不再是躲著哭,反而心平氣和地勸大立:「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現在變成是大立一個人形單影隻,找個伴都有困難。
夫妻關係可捉摸
退休是人生一個新的階段,身心各方面準備進入休養生息,也就是辛苦大半輩子,需要減少奔波,靜養身體。這時需要有美好的人際關係來支持,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老伴關係了。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長達75年的「快樂」研究,發現一個幸福真諦──「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也就是關係和諧的夫妻,往往活得久,也活得好。但是,退休的家人是對家庭有貢獻的人,為什麼有的卻變成眾矢之的呢?常聽見婦女朋友告狀:「老公退休後還擺出一副大老爺模樣,要我侍奉他,煩不煩啊?」也有退休老公抱怨:「錢給的少了,她的聲音卻變大。」
爭吵變多,究竟有沒有改善之計?建議大家從如下三個方向來調整:
一、時間上:各自活動,偶而相聚
有的夫妻可能還秉持「夫唱婦隨」的習性,走到那裡跟到那裡,表面上夫妻恩愛,事實上有的變成「綁約夫妻」,動彈不得。社會上可以學習的訊息多,可以走動的地方也多,夫妻若能各有去處,吸收不同的成長,得到新鮮的滋潤,回到家再互相分享,一定可以得到「一人吃,兩人補」的樂趣。所以,調整觀念,放開彼此,往各自有興趣的地方交朋友,以一天24小時的時段來切割,白天的8小時內,至少有3小時是各自在外活動,或者和朋友喝個下午茶,或去參加讀書會,或去看場電影,這種「充電式」的時間安排,絕對可以創造夫妻相見時更有話說,更有樂趣來相處。
二、空間上:跳開「舒服區」
家裡的舒服區在那裡?電視機前的沙發、廚房的餐桌、廁所的便桶,當然還有舒適的床嘍!這些空間挺誘人,可是不能久待啊!
為什麼呢?因為人都是有隋性的,待久了,躺多了,人容易變得懶懶散散,只有跳開「舒服區」,夫妻的爭吵會減少,誤會容易被體諒。當一個人需要做空間移動時,自然穿著打扮更體面,精神樣貌更舒爽,談吐互動更周到、活動規劃更多樣,這時,夫妻從各自的空間回到屋子內,可分享的話題更多,心情視野更豐富,這時還有什麼好吵的呢?
三、溝通上:各退一步、放過彼此
退休夫妻關係變差,往往還執著在「我對你錯」的盲點不放。人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
有位心理醫生讓爭執多年的夫妻進入診療室,心理醫生策略性地站在外面,讓夫妻獨處,結果丈夫發現牆上的圖案,他說那是一隻鳥,太太卻堅持那是一朵花,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時,心理醫師敲門入內,他讓夫妻倆交換位置,再問他們看到什麼?太太驚訝地說:「原來真的是一隻鳥!」,丈夫也睜大眼睛地說:「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還真的是一朵花。」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這對夫妻言歸於好,他們終於明瞭─人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通常是因為角度不同、立場不同、看法不同而爭吵起來了。
同樣的道理,退休後的夫妻若能珍惜時日無多,在時間上、空間上做好彈性規劃,學習過著「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伴侶生活。在溝通上也樂意學習「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換個想法」來對話,相信可以減少磨擦,減少爭執。
所以,前述「案例1」的敏娟可以勇敢地把照顧公婆的責任交還給老公。讓老公走出舒服區,去面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而敏娟行有餘力,相信她也不會拒絕偶爾支援老公的。
「案例2」的政雄,則需要感恩老婆還樂意下廚,其實時間上、空間上都需要讓老婆自由選擇,而不是用line,用手機綁住了她。政雄當然也可以練習自己下廚做點好料,回饋老婆,不是嗎?
「案例3」的大立更要以老婆為榮,從家庭主婦的身份出發,多年來變成一個快樂的志工,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而且她還掌握「時間上」、「空間上」、「溝通上」做到自得其樂的成長,大立應該慶幸老婆「活出自己」,因而減少許多「短兵相接」,互看不對眼的情形發生,感恩啊!
最後更新日期:1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