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銀髮專欄

與快樂共老,打造完美人生下半場

  • 發佈日期:109-12-01

撰稿者:李藹慈(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幸福、快樂是人生追求的目標,然而每個人對於幸福或快樂的定義卻有所不同,不同人生階段,追求的重點與定義也有所不同,對於退休後的高齡者,應該如何定位生活,才能擁抱快樂,打造一個完美的人生下半場呢?
談及快樂,或許要從正向心理學說起,自Seligman於1998年提出正向心理學,跟其他心理學不同之處在於,研究者開始著重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不再只是著重在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因此,它也稱為快樂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appiness)。由於快樂是一種個人對於生活經驗或品質的整體評價,是一種主觀的認知與感受,所以是一種主觀幸福感,而非靠外在客觀的量測,如健康狀況好壞、社經地位高底等來決定。所以,快樂一詞,也常與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交互使用。

  快樂或主觀幸福感,包括哪些內涵呢?瞭解了快樂或幸福感的內涵,有助於我們去思考,平日可以有哪些方法來幫助自己與快樂共老,尤其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快樂的感受具有擴張個人的思維和行動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進一步幫助個人累積內在的資源,以因應未來可能面臨挑戰或挫折,卻不會因此而擊倒。研究上大都指出,主觀幸福感分為情緒幸福感、心理的幸福感、以及社會幸福感。情緒幸福感,指的是對生活所感知到的正負向情緒,亦即每天生活的情緒品質,是歡喜、開心、焦慮、傷心、憤怒經驗的頻率和強度,所以,它包括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心理幸福感則意指自我接納程度、與他人正向關係、自主性、對環境掌握程度、生命目標、以及自我成長;而除了上述較偏重個人層面的情緒品質和心理幸福感,每個人的社會功能和社交生活也是幸福感的一項重要要素,此即社會幸福感,它包含了社交關係、社會貢獻、以及與社會的融合程度等。

  老化雖是人生必經且不可逆的過程,毎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個健康、正向、圓滿、順利的晚年生活,但正向或成功老化並不會自動發生,需要有刻意的作為與主動追求,以下分享幾個銀髮族可努力的方法:

1. 對於老的正向態度
  研究指出,對於"老"的心態,會影響日後老化歷程與健康發展,若能以正面角度來覺察、體認並接受,有助於正向老化,一般而言,老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體機能不若從前,然而,心理的主觀知覺,相對更重要,心態仍維持年輕,勇於嘗試,不因年紀而設限。筆者進行的一項退休後再就業研,曾經訪問一位女性,她在公司雖是兼職工作,但是與年輕團隊相處融洽,因為"她不覺得自己老",年輕人也願意請教她工作經驗,因為她能放下身段與他們分享人生經驗,年輕同仁不會感受到長輩的壓力,同時她也會刻意打扮年輕,穿著亮麗顏色的衣服。這樣"不服老"、或"保持年輕的心態"的想法,也呼應了,對老抱持正向態度的人,老年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也較高。 

2. 維持正向的情緒
  進入到高齡期,個體會受到老化過程的影響,而對自我的發展缺乏信心,甚至在剛退休時,會面找尋目標的茫然與空虛,高齡者甚至也可能要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如何面對生活中迎面而來的壓力,將壓力轉為動力,或甚至能夠轉念從好處思考,有效的生活與工作,也是維持幸福感的重要要素。筆者曾經訪問退休後高齡者的生活,該名受訪者曾經面臨同個時期要照顧六個長輩的壓力(父母、公婆、及養父母),由於喜愛唱歌也有好歌喉,於是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的作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心中就浮現一首歌來開啟一天的生活,讓自己正向面對必須承擔的責任與壓力。

3. 老仍有所用
  傳統認為,隨著老化過程,個人會漸漸變得衰弱及成為社會負擔,現轉變成正向的觀點,認為個人仍可以在人生後期持續保持生產力,提供經濟價值。尤其,從事有意義工作,是個人快樂的泉源,此在於退休後再工作,能幫助退休族有個明確的生活目標與節奏、有經濟上的補貼、又能提供退休適應的支持,因此,研究上都支持,不論是彈性或兼職工作,或橋接性工作,比退休後直接離開職場者,有更好的心理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同時在一項縱貫研究中也證明,退休後仍有工作的退休族,改善了身體和心理健康;歐盟提出的活躍老化指數,即把55歲以上就業率,視為該國活躍老化的程度。因此,鼓勵即將退休的中高齡者或高齡者,能夠思考,持續有所用的可能性。

4. 老仍有所為 
  除了從經濟性的、參與勞動巿場的有所用的角度,高齡者也可選擇對社會有所貢獻或者幫助家人的方式,來提升社會幸福感。McClusky提出的高齡者需求中,其中一項即為高齡者有貢獻需求,早年在職場上強調個人成就,但一旦退下工作角色,仍期待著透過貢獻服務展現自我價值,甚至希望透過自我的努力、貢獻而能對他人或社會發生影響力。而從事志願服務,除了滿足社會貢獻之外,也是與外在聯繫、拓展人際關係的一個好做法。

5. 老仍有所夢
  夢想是支持人生前進的動力,鼓勵退休後高齡者,能盤點過去,檢視有哪些過去想做但未完成的夢想,逐一列下,擬出行動計畫,加以完成。例如:弘道老人基金會的不老騎士計畫,協助平均年齡80歲的長者,騎著摩托車環島,挑戰自我,完成夢想;步入花甲之年的北京退休夫婦,不想在家安養天年,靠著不太熟練的英文,自助旅行歐洲、北美、南美等數十個國家,不僅曾去冰天雪地的南極露營,也曾去危險的亞馬遜河,成為最年長的背包客;這些膾炙人口的真實故事,不僅說明了夢想不是只有年輕人的權利,也砥礪所有高齡者都有可能創造自己的追夢故事。

  高齡者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快樂呢?連廷嘉、鄭曉楓(2015)曾編製一份老人幸福感量表,各位讀者可以依據題項量測自己的幸福感程度,同時,也可提醒自己,每天反思自己的幸福行動。

1.    我過得滿幸福的
2.    我滿意現在的生活
3.    我常常體驗到喜悅
4.    我覺得我充滿能量
5.    我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
6.    我信任我的朋友
7.    我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8.    我覺得我屬於某個團體
9.    整體而言,我是快樂的


(註:每一題依符合程度給分,最低1分,最高5分,總分最高分是45分,最低分是9分)


參考文獻
連廷嘉、鄭曉楓(2015)。老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輔導季刊,51(1),29-37。


 

最後更新日期:111-03-02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6x768以上,建議使用 IE 10.0 以上、firefox或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