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銀髮族群重新再就業的認知指南
- 發佈日期:111-02-15
撰稿者:陳嘉彌 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博士
壹、長壽社會的生涯趨勢
台灣已於2018年進入65歲以上人口佔14%的「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20%)。年長人口數不僅持續增加,同時平均壽命也隨之增長。2021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1.3歲,在世界各國人均壽命排名中,2022年列位於20名左右;相較於2017年的37名,進步幅度甚大。英國學者Lynda Gratton和Scott Andrew(2016)指出人類的壽命即將邁向「百歲的長壽社會」,在壽命漫長的歲月中,傳統的生涯型態便必須面對改變。
就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傳統生涯是「三階段」模式:「就學-工作-退休」。30歲前完成學業,30-60歲工作,60歲後過退休的生活。如果,「百歲人生」是為事實,那麼退休後還有40年的光陰,如何運用將成為新的挑戰;其中之一是高齡後要不要「延後退休時間」或「再重新就業」的抉擇、心態和體力的糾結。Lynda Gratton和Scott Andrew建議將傳統的「三階段」的生涯模式改為「多重階段」的生涯模式,多重階段模式是採用「就學、工作、休閒」的不同組合,如「就學」轉換到「休閒」、再銜接到「工作」、之後「休閒」、再「就學」、接「工作」、短暫「退休」、再續「工作」、「休閒/學習」等不同的階段組合,最後到不能工作為止後,完全「退休」等候生命的終結。高齡者可以視個人的生涯需要和狀況,及早採用「多重階段模式」延長在職場中的工作時間,這將是未來長壽社會的趨勢之一。
貳、高齡者的再就業
一般而言,高齡者如已決定選擇退休,便不容易再重回「職場」。儘管有人退休後仍有意願繼續工作,但也會考慮更多的個人條件和限制(如彈性工時、負擔較輕等),其與退休前的狀況大不相同。高齡社會的退休制度,同時帶出產業的勞動力問題。國內、外研究發現,人口高齡化的國家雖面臨大量退休人口而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窘境,但65歲以上的勞動力人數也有逐年「微增加」的趨勢,美國及日本預估到2024年65歲以上人口將成為勞動力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然而,年長者會因正常的老化效應,隨年歲增長致使某些技能變得較難掌握,限制了老年人可能從事的工作數量。美國2016年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高齡者想要在職場中再擔任「管理職位」的人數最多,但實際上它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需求量最小,僅8.2%;而最大的人力需求仍屬「體力勞動」部份。例如以耗費體力較大的農牧業勞動人口中,65歲以上工作者佔勞動力總數將近30%。台灣的情況與美國類似,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發現,2011年時65 歲以上從事職業中,以「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佔 33.58%最多,至2015年底從事「農林漁牧業」之工作者愈趨於高齡化。「農林漁牧業」多屬「體力活」的工作,其隱含回歸「自然、健康、勞動、微收入」的生活型態,且入門檻低,較容易受到高齡者的青睞和選擇。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台灣65歲以上的勞動力參與率遠低於韓國、日本及美國。根據勞動部的「國際勞動統計」資料發現,台灣2019年 65歲以上的勞動力參與率為8.7%,2020年為8.8%,皆低於10%,遠低於韓國(35.2%,35.3%)、日本(26.4%,25.5%)、美國(25.5%,19.4%)。儘管有調查發現高齡者除非基於「經濟」的急迫性,大多不會勉強自己再「長時間」返回職場;而會返回職場的心態也大多是認為「適量的工作對身心有益、對積極生活的期望,及對未來財務更明顯的擔憂」等因素致成。但台灣65歲以上、不到10%的人會在職場工作,也隱含台灣的高齡者比日、韓等國家者不用再工作,也能得以溫飽的事實。而他們是不願、或有意願卻無法再重回職場工作,則是需要重視及探討的議題。
在60歲退休後的漫長時光中,「體力活」的工作雖最容易滿足個人的不同需要,但其不穩定性也相對提高,包括:雇主的要求及條件、個人的適應性及勝任力、身心健康和壓力等問題。現在,過半數嬰兒潮世代的人(1946~1964)已超過65歲,大多具有高中/職以上的教育程度、擁有專業技能及經驗、和豐富的職涯經歷。當他們遭遇「經濟財務」壓力時,最容易地是重回他們所熟悉的原有職業崗位謀得生計,特別是「腦力活」的管理工作。然而,現實中能夠有這樣選擇的再就業型態和機會並不多,即使能夠就業,他們可能需要再面對職場上的新挑戰及壓力也更大。在未來百歲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高經(學)歷的老年人口數必然增加,如何滿足這些高素質銀髮族的再就業需要(求)?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人力以達雇主、職工及政府的期待目的?對老年人、社會、企業、政府等各方面都是挑戰。
參、高經(學)歷老年人再就業之檢視及思考
即使高經(學)歷的銀髮族願意再重入職場就業,實際上也並不樂觀及容易。根據美國2016年的研究發現:已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年齡」與「再就業狀況」、「求職速度」間是負相關的關係,且它們的負向強度在50歲以上會變得更強。此外,研究也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年再就業的機率會下降2.6%,原因是他們每次找工作的時間太久,而且也缺乏當今世界所需的求職技能,導致有心再工作的年長者最終仍選擇退休一途。
在未來是一個百歲長壽社會的趨勢下,「年齡」與「再就業狀況」、「求職速度」間負相關的現象雖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根據「日本老年學會」2015年建議將「高齡者」的定義從現行的65歲提高到75歲,可以預測原本50歲以上的負相關強度將延後發生在更老的歲數上,我們預估會發生在70歲以上。如果這個「微趨勢」成為事實,那麼具有高經(學)歷的65~75歲的年輕高齡者能如何進行「再就業」的工作?
Dawn Rosenberg McKay(2018)指出在求職之前,個人須先認清這份「工作」對自己的需要及價值。同樣地,年長者如要再重新回到職場就業,也需要先自我評估「新工作」對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它們包括以下幾點:
(1)成就:工作能否產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2)獨立:自己能否獨立工作和做決定
(3)認可:您的工作能否獲得關注
(4)關係:能否與同事一起工作並相互協助及合作
(5)工作條件:工作環境是否能令自己覺得舒適及接受
(6)自治:能否自我管理而有較少或沒有工作監督者
(7)幫助他人:能否提供他人或團體的協助
(8)聲望:能否有較高的位階或尊重
(9)工作保障:能否享有很高的就業機會與保證
(10)合作:能否與他人合作
(11)幫助社會:能否為改善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12)報酬:能否獲得適合的薪資報酬
(13)利用您的技能和背景:能否施展個人的學(經)歷及專業來完成工作
(14)領導力:能否有監督/管理他人的機會
(15)創造力:能否使用自己的想法
(16)多樣性:能否容許做不同的活動
(17)挑戰:是否接受具有困難度或創新的任務
(18)休閒:是否仍有足夠遠離工作的時間
(19)認可:能否獲得成就的榮譽
(20)藝術表現:能否表達自己的藝術天份
(21)影響力:能否有效地影響他人的意見和想法
除上述21點提供高齡者做「再就業」決定之前的審慎思考外,還須多思考個人在當下年紀的性格、興趣和能力等條件,整體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再重回職場工作?如果老年人認清「工作」對自己的價值及需要,那麼在尋覓工作時,可參考以下策略:
(1)放下身段、從零開始。特別是因「經濟」緣故而需再就業者,尤應將自己視為重新進入職場的新人,才能從「謙卑」中得到職場的接納與肯定。
(2)將「工作」視為終身學習。將尋覓、及任職新工作視為一種學習的歷程,從中獲得「溫故知新」的體驗和成長,這對個人身心健康更有幫助。
(3)能夠發揮所長、學以致用。新工作要能提供及發揮個人的專業智慧和經驗,並能有創新挑戰的機會。
(4)強調專業貢獻勝過薪酬高低。重視新工作上心理層面的回饋及肯定,不計較實質薪酬及職位,能讓自己在工作中更為愉快。
(5)重視人際溝通、減少個人己見。新工作中需要「溝通、溝通、再溝通」及專業包容,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挫折。
肆、總結
「能工作」是光榮的。雖然「工作」對任何人皆有不同的意義和功能,但它能解決個人的大多數問題。某種程度上,「工作」是神奇的「良方」。正如Forbes《富比士》引用Korsaren對「工作」的觀點:
如果你很窮,就工作。如果你快樂,就工作。懶惰而不工作,便會帶來懷疑和恐懼的空間。如果失望來了,請繼續工作。如果悲傷壓倒了你,就工作。當信心及理性動搖時,就工作。當夢想及希望似乎破滅時,繼續工作。工作亦如人生一樣,二者相互連結。無論有什麼問題或病痛,都要工作。忠實地懷著信心工作,工作是治療精神和身體痛苦的最好方法。
Korsaren的觀點對老年人決定再就業所能帶給個人的好處,應具有說服力。新一代的老年人只要還想「工作」,便能克服年齡及外在因素上的困難,並從中找到生命的樂趣與價值。
百歲的長壽社會悄然已近,「就學-工作-退休」的傳統生涯模式難以符合未來的社會需要。嬰兒潮世代退休的銀髮族須認知及適應Lynda Gratton和Scott Andrew所提「多重階段模式」的生涯理論,它已在現今社會中逐漸浮現,並成為後輩世代中的主流思潮。因此,「學習、就業、或休息」的重複交替,對新一代的退休銀髮族不會是一項難題;特別是在重複交替的過程中,更有許多「學習、接受及創造」再就業的無限可能。
參考資料
日本老年学会(2015)。日本老年学会が高齢者の定義見直しに関する声明。http:// kuradent.exblog.jp/21348477/
行政院主計總處(n.d.)。取自https://www.stat.gov.tw/np.asp?ctNode=45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取自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pdf
勞動部(2020)。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www.mol.gov.tw/1607/2458/2464/2470/
Eisenberg, R. (2015). The 3 strikes against older job hunters: Smart advice for finding work after 50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extavenue.org/the-3-strikes-against-older-job-hunters/
Forbes (n.d.). The Forbes scrapbook of thoughts on the business of lif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rbes.com/quotes/5837/
Gratton, L., & Scott, A. (2016). 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McKay, D. R. (2018). Why you need to clarify your career and work valu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balancecareers.com/identifying-your-work-values-526174
Wanberg, C. R., Kanfer, R., Hamann, D. J., & Zhang, Z. (2016). Age and reemployment success after job loss: An integrative model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 Bull., 142(4), 400-426. doi: 10.1037/bul0000019.
最後更新日期:1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