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銀髮專欄

給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疫後尋職的建議

  • 發佈日期:111-05-16

撰稿者:擺渡人生學校 共同創辦人/執行長 呂亮震博士

就業似乎變得更難了

       前一陣子恢復實體就業與職涯諮詢後,前來中心尋求協助的民眾大多都表示,雖然媒體不時會報導各大人力銀行企業徵才的職缺紛紛破了歷史紀錄,甚至還出現過「會呼吸的人通通任用」這種新聞標題,然而對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來說,想找到一個低門檻的工作相較過去困難;在少子化及高齡化雙重趨勢的夾擊下,人力資源的缺口會更加嚴峻,工作理應會更加好找,但是為什麼跟實際的感受有所不同呢?

疫情對職場的影響

       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的就業原本就有具挑戰性的地方,加上疫情期間帶給各行各業的衝擊,即使力道各自不同,但是絕對無法忽視其影響,無法撐過一波又一波疫情攻勢的企業自然是逐漸退場,即便能夠持續營運到今天,疫情也會讓企業經營者充分體會到外部處境積極不確定性的黑天鵝現象。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主採用比較敏捷彈性的用人方式來因應這種難以掌握的外部環境,過去常用的正式僱用關係快速被派遣、外包或是兼職的方式取代,有些受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紛紛進行組織縮編,導致相關職缺突然減少,或是現有職務一旦遇缺就不再補人,使得留任原職的人近來所承擔的工作負荷增加。因為雖然業務量減少,但是只要企業持續運作,還是得有人處理一般日常事務,原來可能由3個人做的事,現在可能只剩下2個人或甚至是1.5個人負責,而這類行業又多屬於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一直以來比較容易進入的場域,例如餐旅、門市服務、行政後勤支援等類型的工作職缺。因此,即便勞動市場出現了搶人大戰,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卻無法在這波企業用人潮中取得先機,連好不容易出現可以勝任的職缺,往往工作了幾天後卻因體力不堪負荷而黯然離職;因此在相對剝奪感的效應下,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會發現越來越難找到心目中適合的工作。

疫後尋職攻略

       在如此嚴峻的就業環境下,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應該如何才能順利重返職場?筆者試著拋磚引玉,從過往的輔導經驗中,分別從心理面、人際面、能力面等求職技巧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

一、心理層面:
(一) 過往的輔導經驗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不外乎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不斷的投履歷表,卻總是石沉大海沒有回音。看著存摺內數字日漸減少,自己也開始感到焦慮及不安,有人開始懷疑起自己,覺得自己不再有存在價值了,甚至也有人在諮詢時坦言自己在整個就業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對待感到生氣;對此,筆者通常會請來訪者先將節奏放慢一些,並試著覺察一下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狀態,接著問自己,在這樣的狀態下求職會有好的結果嗎?除了因為情緒導致自己無法看清楚外部處境外,一旦有機會和企業方面談,帶著這種焦慮、不安甚至莫名的怨氣對方容易有所察覺,或許自己曾經遭遇過許多挫折,或是受到一些企業的不禮貌對待,但筆者經常提醒一件事,在求職期間建議要將每次的邀約面試當作獨立事件,前一次的經驗好或不好,基本上跟這次面試沒有任何關係,就算之前遇到再怎麼不堪的事情,每次面試都要當作第一次,並且積極爭取被任用的機會。
(二) 承上所述,筆者建議各位好朋友,在待業期間要保持內心的平靜,除了仍要盡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作息節奏外,也可以試著進行正念練習,透過呼吸的調節與靜心觀想,可有效減緩焦慮、不安甚至生氣等情緒的產生,同時也能讓自己的覺察能力有效提升,無論是內外在訊息的接收與理解都能更加透徹,不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也能展現合宜的行為,如此也可以在面試過程中讓企業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人際層面:
(一) 近年來政府不斷宣導並鼓勵企業響應留任或進用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甚至也為此訂立了專法,但一項新政策的推動與實踐實在需要些時間去執行,因此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若循著傳統求職管道尋找工作,成效通常不如預期高;筆者從過往的文獻以及輔導經驗中發現,妥善運用非正式管道往往才是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相對容易產生效益的方法,其中,所謂的社會網絡關係--也就是俗稱的人脈,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無論是從過往文獻中,或是在輔導訪談中,很多人回想自己的職業生涯後會發現,不少工作都是透過朋友直接或間接介紹而取得的,但卻對此現象不自覺,因此遇到重新要找工作時,就會以當下最熱門的管道求職,以目前來說就是所謂的人力銀行,殊不知,人力銀行的資訊分享功能越來越強大,透過這樣的平台尋找工作對於具有職場競爭力的人來說是如虎添翼,但對職場競爭力相對比較弱勢的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來說,就經常是花了很多功夫卻得不到對等的回報,不斷積累挫折感之下,最後演變成無助感的習得,便很難再提起勁找工作了。
(二) 因此,筆者通常會建議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在啟動求職行動前,不必急著從坊間人力銀行找工作,反而可以先盤點一下自己的人脈存摺,看看有哪些人能夠協助推薦工作機會。具體的做法是,將所有親朋好友的聯繫資訊,無論是電話號碼、Line、email或是其他聯絡方式通通整理出來,接著依照遠近親疏排列出來,然後開始一個一個連繫,告知自己目前的狀況,並提出希望幫忙推薦的具體求職目標為何。上述方式說起來簡單,但以筆者過往的輔導經驗來看,很多人只是聽聽卻沒有接下來的動作,原因不外乎覺得面子掛不住,或是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打擾到對方,感到不好意思,亦或是只挑部分比較熟的親友聯繫,一些很久沒聯絡的人就放掉了;其實,做這樣的事情一點都不丟臉,也無需不好意思,只要試著想想,如果有個親友也像這樣聯繫自己,希望可以幫忙留意或是推薦相關工作給他,在自己能力範圍許可的情況下,通常都會願意提供協助;此外,所謂的只挑比較熟悉的人來聯繫其實並不是個好方法,因為從社會網絡相關理論來看,比較熟悉的人相較於不那麼熟悉的人之間,共同好友圈的重疊性也有差異,和自己較熟悉的人稱為強連結,我們和這類親友之間的朋友圈通常也會有比較大範圍的重疊,因此若是提出請求其協助向周遭朋友詢問是否有合適工作職缺時,這些強連結關係當然很願意幫忙將訊息傳達出去,但是該訊息所接觸到的人和自己親自傳達出去所接觸的人通常會有很高比例的重疊,因此不見得會有放大的效果;相對來說,如果請比較不是那麼熟悉的親友,也就是所謂的弱連結關係協助,雖然該弱連結關係未必會有很強的意願幫忙,但只要其願意協助將訊息傳達出去,通常會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讓自己尋找工作的相關資訊傳達到比較不容易接觸到的朋友圈,如此當然會有比較多的可能性,而且一旦接到徵詢,此類弱連結關係也比較不會受到人情因素的影響,而所提供的評估也較容易被視為相對公允而加以採納。
三、能力層面:
(一) 近來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很大,加上這兩年的疫情衝擊,許多長年旅居海外的工作者也紛紛返台,不少人就此決定常留台灣,其中不乏長期擔任企業高管的人士。筆者在近年的輔導場域中曾經遇過多位「super talent」,這些超級人才清一色都擁有豐富的職場經驗,也具備獨特的職場能力,然而,這些人卻表示回台灣後在尋找工作上其實並不如預期般順利,而其之所以想要重返職場最大的動機,主要是希望可以將過去職涯歷程中累積的寶貴經驗傳承下去,如果沒能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是台灣社會的損失,但對其個人來說,通常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最終還是有機會可以找到能運用其能力的工作,只是待遇跟工作職掌可能和過往無法相比;然而另外有一大群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其原有的職場能力已經不敷勞動市場所需,或是本身在過去職涯發展歷程中,未建立起所謂的專業能力,加上過往負荷多年的身體機能也隨著年歲漸長逐漸衰退,受限於能力及生理因素,能選擇的工作類型與職缺也越來越少,若是好不容易應徵上能力門檻較低的工作,其卻剛好屬於勞動性質,對一個沒有足夠能力且體能狀況也不好的人來說,應該要如何因應呢?
(二) 針對這樣的處境,筆者通常會建議來訪者先以部分工時的方式就業,並且實際測試一下自己的體能負荷極限為何,若是部分工時的工作總收入不敷所需的話,就得檢視是否有其他可勝任的全職工作了;此外,近來也有不少友善企業提供類似「高年級實習生」的工作計畫,透過短期打工的方式,讓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以實習的方式進入職場,既可以暫時彌補企業的人力需求,也能讓高年級工作者以一種比較沒有壓力的方式進入職場,且因為有期限的關係,即使遇到和心中預期落差比較大的工作環境,也比較容易完成整個計畫時程。如果適應良好,除了可以在計畫期間習得該工作的基本技能外,計畫結束後,若雙方都願意也可以繼續留任。筆者曾經在諮詢時遇過參與類似計畫的大哥,其表示這的確是相當不錯的計畫,他接下來還想參加台灣高鐵所舉辦的計畫甄試,希望讓自己在即將邁向70歲的時刻,可以多一些職場的體驗,多學一些不同的技能,真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對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來說,在疫情衝擊尚未有停歇跡象之際,要順利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難度也會與日俱增,此時若能沉住氣,好好盤點自己的職場條件,妥善運用政府資源,並盡可能參加由公部門舉辦的現場就業媒合會,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種種挑戰,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便指日可待。

最後更新日期:111-05-16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6x768以上,建議使用 IE 10.0 以上、firefox或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