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生人脈的盤點與轉職的運用
- 發佈日期:111-06-22
撰稿者:東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葉俊偉
有句話說:「重點不在於你是誰,而是你認識誰」。從這句話可以略窺人脈的重要性。對於在社會上求生存的人們來說,我們都不可否認人脈(或稱人際關係、人際連結)的重要性。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會認識不同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有的可能成為一生的摯友,有的可能只是點頭之交(或是所謂的泛泛之交);有的志同道合,有的卻形同陌路。當我們成為高年級生之後,如果有機會坐下來盤點曾經認識的人以及結成的人際脈絡,我們對於這樣的網絡一定會感到十分驚訝 。
假如有朝一日,我們想要轉職,現在擁有人脈關係的質與量夠嗎?平常又要如何經營這樣的人際關係,才能在關鍵時刻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呢?本文將從人脈的概念和最容易疏忽的普通朋友談起,探討人脈經營的方式以及關鍵時刻要如何應用人脈,希望對面臨轉職的你有幫助。
1960年代哈佛大學的心理系教授Stanley Milgram,他想要瞭解社會中人際網絡連結的狀況,因為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如同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結,可以透過有限的連接方式找到不認識的彼此。因此他進行了一項連鎖信實驗,最終發現,如果想要聯繫一個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例如要寄一封信給這個人),大致可以在5-6次的人際連結後達成。這個概念也被後人引用衍申,成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著名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可說是這個理論的具體呈現,透過臉書的連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際脈絡,我們可以透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找到原先完全不認識的人,進而建立聯繫。甚至我們如果想要透過臉書聯繫上一位名人(或是嘗試加他為好友),就會發現極可能透過少於6次的朋友連結,就可以聯繫得上(近年臉書經過計算,又將這個數字降到4次以下)。
在資訊與通訊科技發達的今日,只要在文明社會中生活,的確如同專家們所說,我們每個人都像蜘蛛網上的一個結點,可以很容易且很快速地,透過這個廣大又複雜的網路搜尋到彼此。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檢查一下你加的社群媒體好友,再看看你名片盒中的名片,你會發現在辛苦的工作生涯中,也認識了不少人,難道這樣的人脈還不夠嗎?
我們之所以認識這些人,形成人際關係,主要是透過家人、朋友、同事、社團等方式逐步擴散出去的,連結的關係越遠,越容易變成所謂的泛泛之交,因此我們可以看看臉書上有多少好友是幾乎從未聯繫過的?LINE上面有多少好友或群組是很久沒有傳訊的?人脈是活的,如果長時間沒有溝通聯繫,甚至只是臨時的場合互相交換一下名片,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朋友關係也會消失。再者,如果是同一個群體(家人、摯友、社團),你們所共享的價值觀都會相近;但如果關係越遠,就容易產生異質性,這個異質性有時候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們想要討論的,是如何在人脈關係中展現自己的能力、親和力與價值觀,讓他人對你的認識更多,未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在人際關係中尋求更多資源(例如轉職)。這個意思不是要去找關係、走後門,而是如何面對不同的人際關係網路,建立起自己的能力與形象,讓他人樂於肯定你,並且給你一展所長的機會。也就是說,不是要我們去送往迎來或屈膝討好,而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業務員,推銷的產品是你自己。
二、人際關係的盤點
如果盤點一下你的人脈關係,你覺得自己現有的人際關係如何?我們不妨從圖1的「人脈盤點矩陣」著手試試看。
人際距離 關係狀況 |
親近 |
普通 |
疏遠 |
良好 |
(1) |
(2) |
(3) |
普通 |
(4) |
(5) |
(6) |
交惡 |
(7) |
(8) |
(9) |
圖1 人脈盤點矩陣
圖1的三個縱向的欄位,是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隨著關係的發展,我們可能與他人很親近(例如每天相聚的家人、同事),也可能很疏遠(例如久未謀面的親友、以前認識的同學);三個橫向的列,則是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交情,我們可能與他人交情良好,可以互通有無,或是無話不談(良好),也可能曾經有過摩擦齟齬,即使合作也無法同心(交惡)。
瞭解了縱向與橫向的定義之後,可以交叉出9個方格,其中(1)代表雙方的關係既親近又良好,可說是「死忠兼換帖」,這樣的人脈,當然會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為我們的轉職提供最大的支援,但可惜這樣關係的人畢竟不多;(2)代表雙方的關係良好,但是彼此之間沒有那麼熟悉,這時候我們要在「關係良好」的基礎上,讓對方瞭解我們的專長、能力與優點,以及對於工作的投入與認真的態度,這樣萬一有機會的話,對方會願意幫我們說話;(4)和(5)代表雙方的關係不好不壞,但至少還算認識或熟悉,這時候我們要設法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至少維持在接近「良好」的這一邊,也就是要「廣結善緣」,因為也許有朝一日會需要他們的「臨門一腳」;(3)和(6)代表雙方關係還算可以,並沒有交惡,只是平常沒有什麼聯繫,比較疏遠,這時候我們可以與這些朋友們保持聯繫,逢年過節或是各種場合(例如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可以傳遞適當的問候,進一步拉近雙方的關係;(7)(8)(9)則代表雙方關係交惡,此時我們如果能拋開成見,找機會讓雙方的關係破冰,尤其對於人際距離「親近」與「普通」的對象來說, 至少可以修補關係,不至於在我們需要幫忙的時候被倒打一耙,變成我們求職的障礙。
.jpg)
圖2 好人脈型
2.普通人脈型:如圖3,可以看出多半的人際關係都是普通(編號4),與人沒有深交,也沒有交惡,可說是好好先生的代表。

圖3 普通人脈型
3.人際疏遠型:如圖4,可以看出人際關係多半是疏遠與交惡(編號9),顯然需要好好經營人脈。
圖4 人際疏遠型
從這樣的圖示,我們可以看出,在經營人脈上,我們希望能夠朝向圖2的樣子發展,這樣在關鍵的時候,才能獲得人脈的協助。
如果我們很難達到圖2「好人脈型」的狀態,至少可以試著努力向圖3「好好先生」型的狀態發展,也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小看「普通」以上的交情。
美國的社會學者Mark Granovetter曾經針對「透過人脈找尋工作」做過研究,他發現在數百位專業及技術勞工中,有56%是透過自己的人脈找到工作。而且他也發現,這些人脈大多屬於「泛泛之交」。利用人脈找到工作的人,只有16.7%把這個關係視為「經常來往」,求職者和介紹人並不算親近;55.6%的受訪者認為,雙方的關係只是「偶爾來往」;認定雙方關係是「少有來往」的比率也有28%。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學者認為在協助轉職或是資訊交流上,普通朋友比親密好友更重要,因為親密好友和我們屬於同一個圈子,他所擁有的資訊,恐怕比我們多不到哪裡去。但是普通好友本質上和我們屬於不同的生活圈,比較可能知道一些我們完全不了解的事物。因此簡單來說,普通好友代表一種社會力量,你認識越多的普通好友,力量就越大。只是我們要如何經營人脈,讓自己變成如圖2或圖3的狀況呢?以下是幾項建議:
人脈是一種人際的互助,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提供必要的協助。反過來說,如果自己沒有能力,他人想幫也幫不上忙,因此一定要發掘自己的專長與能力,也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幫助別人,這樣未來才能獲得他人的協助。
2.適切地行銷自己:
在與人初次見面或是久未見面的時候,可以很自然地聊到自己的專長與工作的態度,建立起他人對自己的重要觀感。這裡不是要我們自吹自擂,而是讓彼此有更多瞭解,而且不僅要說給他人聽,也要傾聽他人說的內容,適時的回應,達成良好的溝通。
3.善用社群網站:
在社群網站上的我們,帶給他人什麼樣的形象?是不斷抱怨工作抱怨公司抱怨老闆?還是私下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適切地展現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態度?社群網站可以集結相同興趣或職業的使用者,但也讓我們的各種想法公諸在他人面前,因此如何善用社群網站行銷自己,也是一個重要的技巧。
四、結語
想想看,如果有一位朋友打電話給你,請你協助介紹工作,你會不會認真的協助?你會希望他提供什麼樣的個人資訊給你?又或者說,什麼樣的人你會拒絕這樣做?只要好好想過這樣的問題,你就會發現,當我們需要他人協助轉職求職的時候,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有多麼的重要。我們在他人的印象中是認真的還是隨便的?是有專長的還是沒能力的?是好相處的還是情緒管理不佳的?是正直誠實的還是隨波逐流的?這些都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評價,進而影響求職,因此平常就要與友人互通有無、相互幫忙,在工作上認真負責,在能力上要不斷求進步,在人際關係上至少要做到「普通」以上,這樣萬一有一天關鍵的時刻來臨,人脈就是你的最佳武器。
最後更新日期:11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