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重返職場的適應與溝通
- 發佈日期:111-08-20
撰稿者:林俊宏 擺渡人生學校/知識長
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議題同時影響著台灣的勞動力市場,除了企業提早進入學校尋找優秀的人才外,也必須開始思考中高齡工作者的續航與重返的可能與做法。在台灣的勞動市場,經常聽到中高齡求職者反映企業在就業與求職歧視的現象,讓努力尋找重返職場機會的中高齡者感到沮喪。年齡,是個工作問題嗎?一篇名為「史上最忠誠員工!100歲阿公待同間公司工作84年創紀錄,現在也還在崗位上」的報導文章,讓人相當振奮。該文講述著在巴西一位名為Walter Orthmann的銷售經理,他已經在他服務一輩子的紡織企業待了84年又九天。許多人都認為Walter Orthmann是一位百歲職涯的典範,鼓勵著在台灣的中高齡不輕言退休,或退休後仍懷抱重返職場的想法。
近年,許多企業也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規劃企業內中高齡員工的續航安置,也開始透過職場觀摩與實習等活動,讓中高齡工作者重返企業服務。企業開了個友善的大門,接下來便是適應的議題。美國教授Dawis 和Lofquist 在 1984 年,提出工作適應理論,他們表示一個人進入職場,有兩種心理感受,一種是「勝任感」、另一則是「滿意感」。勝任感來自於自己的能力條件是否可以完成企業所賦予的工作任務後所產生的感受;滿意感則是自己期待的條件是否能在工作中或工作後獲得回報所產生的感受。所以過去在職場上班,許多工作者總是說:「我可以做,但我不甘願做」,便反映出自己可以勝任任務,但卻拿不到自己期待的回報。隨著個人職涯發展,工作的能力條件與期待也都會有所改變。例如中高齡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都獨立了。因此,現在比較不能久站,對金錢的期待也不如過往那麼重視,更在乎的是個人生命的存在與價值感。當然這些勝任與滿意條件也都因人而異。當退休的中高齡工作者,要重返職場,筆者經常以「值場」來取代過往的職場概念。「重返值場」是指,重新找到自己創造與存在價值空間的活動。「值」是個人長年累積的專業或得以持續創造價值的特性,正如同104人力銀行在高年級中高齡人力運用調查結果發現,雇主看待中高齡具備工作態度佳、專業技能優及處事知圓融等優勢。然這些優勢卻苦無空間再次綻放其價值。而「場」,則是空間場域,我們或許期待留在一個熟悉又可以快速上手的場域,但現今外在環境越顯難以捉摸,疫情的影響更能體現難以捉摸的職場環境。因此中高齡夥伴應該不去看自己失去甚麼,而應檢視自己還擁有的條件,接著尋找一個仍可以發揮這些工作條件的空間,也許是企業、社區、機構或家庭等,讓價值不只是一種回憶,更是一種進行式。
上個月,我受邀在嘉義與一群退休的大哥大姊們分享生涯規劃的概念與實作,在過程中讓我非常驚豔的是有兩位學員,用相當道地的閩南語,分享著台灣俚語,台下的學員也能隨之熱烈互動與學習。當場,我鼓勵兩位大哥可以說說台灣俚語中與生涯、職場發展有關的俚語,藉由現在流行的Podcast等媒體形式來錄製與傳遞,這也是讓原本很擅長的能力,找到新的場域來發揮的例子。當然,這除了可以讓大哥們有學習新技術的動力,也開創了青銀共創的機會。
許多有經驗的職場工作者常說:「做事雖不容易,但做人更難」。因此,在企業逐漸開啟友善之門,讓中高齡續航或重返職場,其挑戰除了重新學習做事外,更大的挑戰便是跨世代溝通。溝通,是人生在世一輩子的功夫,知識經驗豐富的人不見得有順暢表達能力;能言善道的人也不代表有雙向溝通能力,難的是人總是帶著經驗前行,多數的人總慣性地說:「我們以前都怎麼樣溝通,我們都是怎麼開會,你們怎麼都這樣做」,這類局外人的評論式溝通。看似原以為是有經驗者的資產,在這反而可能成為一種適應的絆腳石,在退休前,可能總是以主管、前輩的身分與同事、部屬進行溝通與指導,當換個場域卻可能因舊有角色與行為態度慣性而影響其新工作的活動運作。筆者嘗試針對中高齡跨世代溝通提供些淺見與提醒,希望有助於中高齡工作者在續航與重返職場時參考:
1.歸零心態的溝通:無論任何一個職場工作者,只要轉換場域服務,通常其在角色、任務與人際都會改變,可見轉換職場重新適應真是頗費工夫,除非是受聘於專案顧問的職務,不然多數都是轉換領域,投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與角色。在新職場環境裡的初期,主管與同事的溝通,許多都是工作訊息傳遞與作業指導。因此,中高齡將宛如職場新兵一般地接受指導,過程並非單向,而是可以透過指導與提問進行教與學的過程。在這樣的溝通活動裡,中高齡工作者更需要的是透過謙卑、尊重年紀比自己輕的工作主管與同事給予指導,讓自己得以吸收學習進入狀況。
2.問勝過說的溝通:我們常說溝通是對事不對人,但也不能忽略人的特性。無論是工作關係、情感關係,兩個相互交流與溝通的人,都有著不同的特性,包含思考、性格、情緒,因此在相互溝通中勢必存在著許多複雜的心理互動,看似表面溝通,內心卻演著許多小劇場。應該把重點放在職場為何需要溝通,瞭解到溝通是為了把事情做好,互動目的則是資訊交流。而當帶著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進入新的環境,應該思考在新的場域,誰是比較熟悉該環境的人? 重點不是年齡、學歷,而是熟悉。因此,中高齡工作者再重返新職場的時候,溝通是為了釐清問題可以如何進行與處理,而不是陳述自己過往經驗,我們也許可以透過虛心提問的方式來與後輩合作。
3.雙向回饋的溝通:溝通是一個有來、有往的原則,表示溝通不是單向指導與訊息傳遞,而是一個相互互動的歷程,其實無論青年工作者或中高齡工作者都必須掌握回饋要領。主管、同事交代的事情,無論做得狀況如何都應該要適時的回饋狀況,這不光是報告工作狀況,更是一種關係的維繫與尊重。畢竟在職場是一種團隊運作的活動而非單打獨鬥,作為一位新進的工作夥伴,千萬不要埋首苦幹的想辦法完成任務,卻忘了適時的回饋給利害關係人(主管、同事、客戶等)。相信這樣的溝通動作,不但有助於自己的工作表現,更可以建立良好的職場關係。
職場適應與溝通,並非中高齡工作者的特定議題,然對重返職場的中高齡工作者,在工作環境、角色任務、人際關係都必須重新歸零啟動的狀態下,帶著如新人進入職場的心態,透過吸收新事物、同理提問與進度回饋的態度與溝通要領,與新任主管、同事共事將甚為關鍵。當然,筆者仍認為一面期待中高齡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則期許現有的雇主、主管與同事,可以創造一個友善職場,一同譜出更多如Walter Orthmann的故事,讓青銀工作者融創於同個舞台上,實踐各自不同的精采人生。
最後更新日期:11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