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與自己告別
- 發佈日期:111-10-26
撰稿者:羅耀明/台灣正念學學會理事
活著,就像明天要死一般;學習,就像永遠活著一般
您離開家時有沒有跟家人說再見呢?再見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再相見,而且期待是更好、更有品質的再相見。當然,說再見也可能不再相見,像是死亡降臨造成的陰陽兩隔。想要溫柔優雅的告別,需要福氣,也需要提前準備。
2019年我到印度的大學參訪時,看到學校圖書館寫著甘地的名言:“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live forever.”用明天就要死了的態度活著,此刻要怎麼面對身邊的人與生活才不會有遺憾;用就像永遠活著的學習態度來提升自己,以後就有資源與能力面對困境。
這讓我想到隨時把死亡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的「死隨念」,我在18歲時因緣際會開始練習。初開始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輪番升起,當靜下來觀察與聆聽不安背後的原因,原來還有一些事沒有準備好,還有一些關係沒有安頓好。每天的練習幫助我重新整理,重新對焦。過了幾年,當入睡前想著我要跟這個世間說再見了,那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上天,交給因緣,那些放不下的關係,就邀請他們來到面前,由衷地向對方說對不起,說感謝、說愛或說祝福,這樣便能安然地躺下。
我好怕死,從小到大沒人教我怎麼面對死
有一次在著名的山莊帶告別與重生工作坊,一位近六十歲的陳女士挺著肚子緊跟著她妹妹走進來,她不是懷孕,而是因癌末產生的惡性腹水。她滿臉愁容低語:醫生說我無藥可醫,來日無多,要有心理準備,但我很害怕死,我沒有宗教信仰,雖然以前在航空公司工作,有學會危機處理,但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怎麼面對自己的死亡,我非常焦慮。
隨著課程進度,她練習安住當下探索生命的力量。直到,在經歷意外死亡的體驗中,當土石流瞬間淹沒全身時,隨著呼吸的引導沈靜下來,連結生命中的力量來源。此時,眼前放大光明,光明裡出現一位很重要的人,是她的母親。瞬間,她心安了,急促的呼吸轉為深長,不用擔心面對死亡,她相信母愛會陪伴她走向未知的旅程。最後夥伴們圍一大圈分享時,她望一圈現場的每個人,指著大家說:「你們應該是我這輩子最後認識的新朋友,而我會是你們當中第一個走向死亡的,我本來很怕死」。接著,她又哭又笑地說:「我沒有死過,不知道死亡的世界是什麼,對死亡有很多恐怖的想像,但當我回到呼吸感受著媽媽的愛時,我不害怕了。生命本來就是未知的旅程,我會好奇地去探索。反正,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多,我幹嘛害怕」。
她最終是否有母愛伴隨走向那道光,我不知道,但據她妹妹說,她姊姊在一個多月後嘴角微笑安詳往生。
想想,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
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對焦慮的解釋:焦慮會從每一面攻擊我們,無法定位和了解的害怕,使人無法面對。克服焦慮的本能反應,便是把它從無物變成某種東西,也就是把焦慮試圖變成恐懼。本文將羅洛・梅的說法簡化理解為:要克服死亡焦慮,要將未知的焦慮,轉化為已知的恐懼,這樣就可以針對恐懼的事進行管理與準備。
我們還有什麼沒有準備好呢,或許思考這個假設問題會有幫助:如果有一個會導致失能乃至死亡的意外將在明天到臨,您會害怕什麼?
我們總有一天都非死不可,不過每個人所需要的準備與遇到的阻礙可能不同。以下將死亡恐懼整理出四個面向,若能提早面對,走向死亡的步伐可以多些從容。
一、生理方面的死亡恐懼,怕痛與折磨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離世令許多人羨慕,她前兩天還帶著慈藹笑容公開露面任命新首相,臨終前沒有失能,沒有送醫進行CPR急救,而且在子女陪伴下往生。如果可以在器官衰竭或老化後自然往生,甚至在入睡後無痛往生,應是許多人的死亡首選吧!我們可能會擔心原本可以自然死去,卻被插管急救,或是身體失能像是植物人長時臥床,或是獨居怕死前折磨沒人幫。事實上女王的善終不是偶然,是她與團隊做足準備的結果。
我們也可以提早準備。例如,像女王一樣有固定活動與運動保持肌力與健康。但當醫療無效生命走到末期時,屆時要不要進行插管、電擊等心肺復甦術的急救,或是身上已有了呼吸器、洗腎機或葉克膜等維生醫療,希望能撤除以避免不自然地延遲死亡,便可以提早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與家人充分溝通達成共識。此外,《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了確保民眾在意識清楚時,預先決定自己在意識昏迷或無法表達時,像是成為永久植物人或極重度失智等病症時,要選擇醫療介入或撤除維生醫療與停止人工營養和流體餵養,我們可以先透過醫療諮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益。當我在社區推廣安寧與病人自主權利法時,許多民眾光是與家人共同完成簽署醫療決定,就覺得自己的善終多了保障而感到放鬆安心許多。
二、心理方面的死亡恐懼,死亡的負面認知與情緒
負面的死亡認知通常來自過去的成長環境與生活周遭發生的事件。當身邊的親友表達出負面的死亡認知或是流露出負面的情緒時,請專注呼吸耐著性子不要制止或給予負面評價,請允許與接納對方會有這樣的觀點與情緒。若情況允許,可以用開放的問句多問問:「可以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嗎?」「你願意多說一點嗎?」「可以說說當時是發生什麼事嗎?」當親友感覺到不會被評價、否定與說教,而且感到被允許、接納與理解時,就會有被安全支持的感受。同樣的,若是自己有負面的認知與情緒時,也請允許它出現,並靜靜聆聽,試著將焦慮轉化為可以描述的恐懼,你會發現負面認知與情緒都是珍寶,可以讓我們看見背後的困難與辛苦,甚至是彼此的真心與善意。如果身邊沒有人可以接住情緒,也可以打電話給張老師(1980)、生命線(1995)或安心專線(1925)與協談人聊聊。
不用害怕情緒,情緒就像浪潮一樣起落無常,沒有一種情緒會維持在一個高點不變。情緒來了就好好地迎接它,接納它,體驗它,可以將手放在胸口用一呼一吸去感受情緒的緊鬆起落。
我在國內外帶成人的臨終關懷與哀傷陪伴的工作坊時,參與學員因為感受到安全並被允許有任何情緒,所以可以安心地抒發。有一位專業的助人者,十年前父親因為意外往生而深感悲傷,但宗教師及家人告知他不要哭,要開心過日子,以免父親無法安心離開,這讓他壓抑情緒且接受心理治療。當他在工作坊安全的氛圍中,安心地哭著訴說對父親離世的遺憾與自責,並且喚起與父親的美好回憶,以及向父親傾訴深藏的內心話後,他說抒發情緒並且被安全的接納,心情反而是輕鬆舒暢的,而且也緩解了父親離世的哀傷。
三、社會方面的死亡恐懼,人際關係的放下
當問到如果就要說再見,最放不下的是什麼?多數的中年學員會提到放不下長輩、另一半與孩子。內心有什麼話想要對重要的人表達,像是安寧領域常說的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有沒有想要交代的事(遺囑、後事)。記得一位癌末的女士告訴我,她內心有些話想對兒子和媳婦說,可是礙於長輩的身份難以啟齒。後來,我到她住處與她閒聊並邀請她將想說的話錄音下來,然後慎重地告知我將會轉達給他們。這位女士將想交代的話說出來了,說完後便有釋放的輕鬆感。
四、靈性方面的死亡恐懼,和諧的連結
靈性有許多定義,通常與生命的統整、意義與超越有關,這裡簡化為三個向度的連結,包含(1)內在向度的連結:面對自己的內在,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己有和諧的連結,例如回顧一生覺得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學習接納、欣賞與感謝自己;(2)水平向度的連結:與外在的社群與環境的水平關係有和諧的連結,例如面對親友、寵物與鄰里社會的關係;(3)垂直向度的連結:對超自然的信念、信仰,或是與離世的親人的垂直關係有和諧的連結,例如有找到生命的力量面對死後的世界,相信將去到嚮往的世界,回到大自然懷抱,化為光和光同塵,或是永留家人心中。
結語
看到這裡,好像要做到與自己溫柔告別還有不少功課要完成。我們可以先將想要做的一一列出來,並且先從目前做得到的其中一項著手行動。在執行待辦清單的過程,即使沒有做完或準備好,多少也能安頓內心減少死亡恐懼。我們很有福氣,還有時間準備。不管死亡何時到來,活著就像明天要死一般,回到當下珍惜所有;學習就像永遠活著一般,所有的準備與學習,都不會白費。
您離開家時有沒有跟家人說再見呢?再見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再相見,而且期待是更好、更有品質的再相見。當然,說再見也可能不再相見,像是死亡降臨造成的陰陽兩隔。想要溫柔優雅的告別,需要福氣,也需要提前準備。
2019年我到印度的大學參訪時,看到學校圖書館寫著甘地的名言:“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live forever.”用明天就要死了的態度活著,此刻要怎麼面對身邊的人與生活才不會有遺憾;用就像永遠活著的學習態度來提升自己,以後就有資源與能力面對困境。
這讓我想到隨時把死亡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的「死隨念」,我在18歲時因緣際會開始練習。初開始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輪番升起,當靜下來觀察與聆聽不安背後的原因,原來還有一些事沒有準備好,還有一些關係沒有安頓好。每天的練習幫助我重新整理,重新對焦。過了幾年,當入睡前想著我要跟這個世間說再見了,那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上天,交給因緣,那些放不下的關係,就邀請他們來到面前,由衷地向對方說對不起,說感謝、說愛或說祝福,這樣便能安然地躺下。
我好怕死,從小到大沒人教我怎麼面對死
有一次在著名的山莊帶告別與重生工作坊,一位近六十歲的陳女士挺著肚子緊跟著她妹妹走進來,她不是懷孕,而是因癌末產生的惡性腹水。她滿臉愁容低語:醫生說我無藥可醫,來日無多,要有心理準備,但我很害怕死,我沒有宗教信仰,雖然以前在航空公司工作,有學會危機處理,但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怎麼面對自己的死亡,我非常焦慮。
隨著課程進度,她練習安住當下探索生命的力量。直到,在經歷意外死亡的體驗中,當土石流瞬間淹沒全身時,隨著呼吸的引導沈靜下來,連結生命中的力量來源。此時,眼前放大光明,光明裡出現一位很重要的人,是她的母親。瞬間,她心安了,急促的呼吸轉為深長,不用擔心面對死亡,她相信母愛會陪伴她走向未知的旅程。最後夥伴們圍一大圈分享時,她望一圈現場的每個人,指著大家說:「你們應該是我這輩子最後認識的新朋友,而我會是你們當中第一個走向死亡的,我本來很怕死」。接著,她又哭又笑地說:「我沒有死過,不知道死亡的世界是什麼,對死亡有很多恐怖的想像,但當我回到呼吸感受著媽媽的愛時,我不害怕了。生命本來就是未知的旅程,我會好奇地去探索。反正,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多,我幹嘛害怕」。
她最終是否有母愛伴隨走向那道光,我不知道,但據她妹妹說,她姊姊在一個多月後嘴角微笑安詳往生。
想想,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
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對焦慮的解釋:焦慮會從每一面攻擊我們,無法定位和了解的害怕,使人無法面對。克服焦慮的本能反應,便是把它從無物變成某種東西,也就是把焦慮試圖變成恐懼。本文將羅洛・梅的說法簡化理解為:要克服死亡焦慮,要將未知的焦慮,轉化為已知的恐懼,這樣就可以針對恐懼的事進行管理與準備。
我們還有什麼沒有準備好呢,或許思考這個假設問題會有幫助:如果有一個會導致失能乃至死亡的意外將在明天到臨,您會害怕什麼?
我們總有一天都非死不可,不過每個人所需要的準備與遇到的阻礙可能不同。以下將死亡恐懼整理出四個面向,若能提早面對,走向死亡的步伐可以多些從容。
一、生理方面的死亡恐懼,怕痛與折磨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離世令許多人羨慕,她前兩天還帶著慈藹笑容公開露面任命新首相,臨終前沒有失能,沒有送醫進行CPR急救,而且在子女陪伴下往生。如果可以在器官衰竭或老化後自然往生,甚至在入睡後無痛往生,應是許多人的死亡首選吧!我們可能會擔心原本可以自然死去,卻被插管急救,或是身體失能像是植物人長時臥床,或是獨居怕死前折磨沒人幫。事實上女王的善終不是偶然,是她與團隊做足準備的結果。
我們也可以提早準備。例如,像女王一樣有固定活動與運動保持肌力與健康。但當醫療無效生命走到末期時,屆時要不要進行插管、電擊等心肺復甦術的急救,或是身上已有了呼吸器、洗腎機或葉克膜等維生醫療,希望能撤除以避免不自然地延遲死亡,便可以提早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與家人充分溝通達成共識。此外,《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了確保民眾在意識清楚時,預先決定自己在意識昏迷或無法表達時,像是成為永久植物人或極重度失智等病症時,要選擇醫療介入或撤除維生醫療與停止人工營養和流體餵養,我們可以先透過醫療諮商,保障自己的善終權益。當我在社區推廣安寧與病人自主權利法時,許多民眾光是與家人共同完成簽署醫療決定,就覺得自己的善終多了保障而感到放鬆安心許多。
二、心理方面的死亡恐懼,死亡的負面認知與情緒
負面的死亡認知通常來自過去的成長環境與生活周遭發生的事件。當身邊的親友表達出負面的死亡認知或是流露出負面的情緒時,請專注呼吸耐著性子不要制止或給予負面評價,請允許與接納對方會有這樣的觀點與情緒。若情況允許,可以用開放的問句多問問:「可以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嗎?」「你願意多說一點嗎?」「可以說說當時是發生什麼事嗎?」當親友感覺到不會被評價、否定與說教,而且感到被允許、接納與理解時,就會有被安全支持的感受。同樣的,若是自己有負面的認知與情緒時,也請允許它出現,並靜靜聆聽,試著將焦慮轉化為可以描述的恐懼,你會發現負面認知與情緒都是珍寶,可以讓我們看見背後的困難與辛苦,甚至是彼此的真心與善意。如果身邊沒有人可以接住情緒,也可以打電話給張老師(1980)、生命線(1995)或安心專線(1925)與協談人聊聊。
不用害怕情緒,情緒就像浪潮一樣起落無常,沒有一種情緒會維持在一個高點不變。情緒來了就好好地迎接它,接納它,體驗它,可以將手放在胸口用一呼一吸去感受情緒的緊鬆起落。
我在國內外帶成人的臨終關懷與哀傷陪伴的工作坊時,參與學員因為感受到安全並被允許有任何情緒,所以可以安心地抒發。有一位專業的助人者,十年前父親因為意外往生而深感悲傷,但宗教師及家人告知他不要哭,要開心過日子,以免父親無法安心離開,這讓他壓抑情緒且接受心理治療。當他在工作坊安全的氛圍中,安心地哭著訴說對父親離世的遺憾與自責,並且喚起與父親的美好回憶,以及向父親傾訴深藏的內心話後,他說抒發情緒並且被安全的接納,心情反而是輕鬆舒暢的,而且也緩解了父親離世的哀傷。
三、社會方面的死亡恐懼,人際關係的放下
當問到如果就要說再見,最放不下的是什麼?多數的中年學員會提到放不下長輩、另一半與孩子。內心有什麼話想要對重要的人表達,像是安寧領域常說的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有沒有想要交代的事(遺囑、後事)。記得一位癌末的女士告訴我,她內心有些話想對兒子和媳婦說,可是礙於長輩的身份難以啟齒。後來,我到她住處與她閒聊並邀請她將想說的話錄音下來,然後慎重地告知我將會轉達給他們。這位女士將想交代的話說出來了,說完後便有釋放的輕鬆感。
四、靈性方面的死亡恐懼,和諧的連結
靈性有許多定義,通常與生命的統整、意義與超越有關,這裡簡化為三個向度的連結,包含(1)內在向度的連結:面對自己的內在,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己有和諧的連結,例如回顧一生覺得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學習接納、欣賞與感謝自己;(2)水平向度的連結:與外在的社群與環境的水平關係有和諧的連結,例如面對親友、寵物與鄰里社會的關係;(3)垂直向度的連結:對超自然的信念、信仰,或是與離世的親人的垂直關係有和諧的連結,例如有找到生命的力量面對死後的世界,相信將去到嚮往的世界,回到大自然懷抱,化為光和光同塵,或是永留家人心中。
結語
看到這裡,好像要做到與自己溫柔告別還有不少功課要完成。我們可以先將想要做的一一列出來,並且先從目前做得到的其中一項著手行動。在執行待辦清單的過程,即使沒有做完或準備好,多少也能安頓內心減少死亡恐懼。我們很有福氣,還有時間準備。不管死亡何時到來,活著就像明天要死一般,回到當下珍惜所有;學習就像永遠活著一般,所有的準備與學習,都不會白費。
最後更新日期:1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