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銀髮專欄

第三人生的練習曲:邁入退休生活的準備與心理調適

  • 發佈日期:111-11-22

撰稿者:胡淑貞/國立成功大學公衛衛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一、前言
  研究發現,約有25%的中老年人有退休適應不良問題(Wang, 2007),而且退休者在退休後第一年會增加55%心血管發病風險(Moon et al., 2012);此外,退休對於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男性又大於女性(Oshio & Kan, 2017; Westerlund et al., 2009)。退休,真的這麼可怕嗎?

二、退休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退休對大多數人來說,會帶來以下幾點的改變:
1.身體老化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退休後會更明顯感受到老化帶來的身體變化,常見的影響如:牙齒鬆動、頭髮脫落、白髮變多、代謝變慢、視力變差、產生皺紋和老人斑、免疫系統下降等。
2.經濟來源與所得的改變:退休最直接的改變是收入的變化,經濟上必須倚靠退休金或是接受子女的財務支持,有些人可能會感覺到失去家庭財務開銷的掌控權,進而失去源自工作的社會認同與自我價值。
3.生活重心從工作回歸家庭:退休代表減少大部分的工作時間,生活重心將回歸至家庭。退休後與伴侶朝夕相處,容易有生活習慣上的摩擦,在婚姻及家庭關係也需要重新適應與磨合。
4.與同事間的聯繫減少:退休後會大幅減少與職場同事的連結性,若沒有維持或開發新的人際關係,退休者的社會網絡越來越小。(林東龍 et al., 2011)。

三、如何減少退休帶來的不安全感?
  退休只需要一個決策和程序,然而要過好退休生活,其所需要考量的面向卻是不少。退休後若要過得快樂,依靠的不僅是財富、更要擁有親友的支持和生活目標,尤其是保持身心健康更是萬事根本,以便能持續從事想要的活動或實現個人的夢想。在國際上,許多研究提到「退休規劃」的重要性,中老年人若能針對退休後可能面臨的生活與適應問題,事先進行目標的訂定與資源的準備,不僅可以降低退休人員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還可以獲得更好的退休調適、促進健康與生活品質(Noone et al., 2009; Wang, 2007)。

四、台灣員工多數沒有進行退休規劃:
  許多國人對於退休生活充滿期待,但也感到不安,因為國內對於提早進行退休規劃和準備尚未十分重視。台灣的小型研究發現, 46%退休者屬於順應生活毫無規劃,17%對於退休規劃僅止於思考未有實際行動,只有38%有進行退休生活的規劃(林東龍 et al., 2011)。另外,針對退休公務人員進行質性訪談也發現,有近四成的公職人員在退休前對於退休生活沒有任何的想法及規劃(林欣慈&魏惠娟, 2017);而在中老年族群之大型調查也指出55-64歲的國人對於自己的老年生涯規劃,有42.4%的人是毫無想法的(衛生福利部, 2018)。

五、如何進行退休規劃?
(一)    調整對於退休的觀念
  建立正確的退休觀念,是良好退休適應不可或缺的一塊。許多退休者認為退休就是「從此不必再工作」,其實退休後是否繼續工作,在於個人是否擁有足夠的退休金,是否能提供你過著你想像中的退休生活和品質。然而,在社會快速變遷下,職場員工必須思考未來退休年齡的調整、退休金發放制度的改變、家中子女奉養金的減少、以及未來通貨膨脹的幅度等。而且,在高齡社會中,退休者在退休後要面對的可能不是在家帶孫、玩孫、而是分擔家庭中的照顧責任,協助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或其他親人。

(二)    做好心理的調適
    退休後,建議要盡量維持身心活躍的能力,包括良好的人際與家庭關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個人健康的維持,以協助度過退休的徬徨期。因此,退休前應先做好心理調適,必須對於自己內在的需求有更深的認識,如此在面對人生的分岔路口時,才能堅定不迷惘。
 
調適三階段:接受它→預防它→彌補它
 
1. 接受它:首先要適應老化,就必須接受「身心理各方面的改變」,日後也才有動機去預防它、彌補它。
2. 預防它:例如,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或惡化,試著開始過養生且積極的生活;且為了因應晚年生活的需求及變化,需提前進行理財與財產的配置,以因應未來可能進入長期照護之需求。
3. 彌補它:針對退休可能帶來的身體、心理或社會生活的虧損進行彌補。例如:以輔助器來彌補行動不便、以助聽器來彌補聽力的衰退、藉由參與社會組織和社區活動,彌補人際關係的限縮。

(三)    認識和盤點退休資產
  常見的資產分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有形資產泛指具有一定實物型態的資產,像是房子、車子、存款等;而無形資產則是指人脈、家庭關係、具備的知識技能等。退休後最重要的有形資產即是退休收入。退休收入依來源可分為三部份:一是來自政府的社會安全制度,例如公保、勞保、國民年金等社會保險;二是來自組織和企業的退休金,例如軍公教退休金、勞工退休金、私校教職員退撫金等;三是個人財富管理,例如商業保險、存款或其他投資收入。
  無形資產的盤點,也可以幫助退休者思考退休生活的規劃。例如:過去工作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個人在職場的名譽、以及人際網絡與團隊合作的能力,這些資產可以幫助銀髮族在退休後維持良好社會生活,甚至再度就業或創業。例如:新加坡社企銀泉(Silver Spring)創辦人Helen Lim 62歲才創業,她活用人力資源的專業與經驗,與幾個同樣具有人力資源或職涯輔導專業的夥伴,共同經營「長者人力銀行」,協助中高齡生涯轉換或退休後再就業。

(四)常見的退休規劃面向
  一般來說,常見的退休規劃包含以下八個面向:
1.身心健康:保持生理及心理的健康。
2.家庭關係:重視家庭的和諧,維繫良好的家人關係。
3.人際關係:善於與人互動,有多位關係良好、長期的朋友。
4.貢獻服務:有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或投入終身的志業(含志工)。
5.終身學習:有自己想要學習的活動,或參與長期、連續性的課程。
6.積極理財:有足夠的儲蓄或收入管道,持續精進理財的知識與能力。
7.心靈提升:固定參與充實心靈的活動,如:宗教、學習、志願服務。
8.休閒活動:擁有可以長期從事的休閒、嗜好和運動。(張德聰等, 2012)

六、如何擬訂具體的退休規劃?
     具體的退休規劃之擬定可分為四個步驟,如下圖,本文期待中高齡職場員工能儘早開始思考和落實退休規劃,以促進退休後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圖一:退休規劃之步驟
圖一:退休規劃之步驟
參考資料
  1. Moon, J. R., Glymour, M. M., Subramanian, S., Avendaño, M., & Kawachi, I. (2012). Transition to retirement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US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5(3), 526-530.  
  2. Noone, J. H., Stephens, C., & Alpass, F. M. (2009). Preretirement planning and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A prospective study. Research on Aging, 31(3), 295-317.  
  3. Oshio, T., & Kan, M. (2017). The dynamic impact of retirement on health: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ten-year panel survey in Japan. Preventive medicine, 100, 287-293.  
  4. Wang, M. (2007). Profiling retirees in the retirement transition and adjustment process: Examining the longitudinal change patterns of retire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2), 455.  
  5. Westerlund, H., Kivimäki, M., Singh-Manoux, A., Melchior, M., Ferrie, J. E., Pentti, J., Jokela, M., Leineweber, C., Goldberg, M., & Zins, M. (2009). Self-rated health before and after retirement in France (GAZEL): a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374(9705), 1889-1896.  
  6. 林東龍、余嬪、陳武宗(2011)。退休經驗的社會脈絡分析。臺灣社會福利學刊, 9(2), 39-90.  
  7. 林欣慈、魏惠娟(2017)。公職人員退休生活與退休規劃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5(4), 285-298.  
  8. 衛生福利部(2018)。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9. 許恬寧(譯) (2017)。100 歲的人生戰略 (原作者:林達.葛瑞騰 (Lynda Gratton), 安德魯.史考特 (Andrew Scott))。臺北市 : 城邦文化出版發行。
  10. 張德聰等編著(2012)。銀髮族生活規劃。新北市 : 空中大學。
  11. 郭潔鈴、金靖恩(編輯) (2018)。她 62 歲創辦「長者人力銀行」,現已成連續創業家,為自己和上千名銀髮族再創「安可職涯」。臺北市: 社企流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5394
     

最後更新日期:112-01-31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6x768以上,建議使用 IE 10.0 以上、firefox或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