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企業專欄

中小企業因應疫情影響的中高齡及高齡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 發佈日期:111-04-12

撰稿者:東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葉俊偉

       根據202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資料指出,臺灣地區的中小企業概況如下:家數為1548,835家,佔所有企業的98.93%;就業人數為9311千人,佔所有企業的80.94%;銷售額為235,555.13億元,佔所有企業的53.99%;出口額為 2 6,941.74 億元,占比為 26.28%(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21)。由上述的資料可以看出,臺灣的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家數相當多、就業人數為大企業的4倍、銷售額超過一半,可說是螞蟻雄兵的概念。由於臺灣的大型企業往往吸引許多年輕世代的加入,尤其是半導體產業鏈,幾乎可以說囊括了臺灣的頂尖人才,使得中小企業求才孔急,尤其在面對新冠疫情的狀況下,中小企業的經營模式與營收狀況都受到極大的衝擊與挑戰,紛紛縮減規模、改變上班的形式、調整業務內容及人力、甚至必須藉由轉型升級等手段,才得以讓企業生存下去。

       本文主要分為幾項觀點進行探討:一、從中高齡與高齡求職者的角度而言,中小企業的機會要比大型企業的機會來得多更多;二、中小企業在面對疫情的衝擊之下,要如何度過這樣的經營危機?三、從中小企業主的觀點,在面對少子化與大型企業強力吸引人才的狀況下,加強運用中高齡及高齡人力,是一項可行的選擇;四、中小企業在採取求生措施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進行各項針對中高齡及高齡者的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定義、行業別以及員工年齡層等數據分析

       經濟部於2020624日修正發布「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將原本依行業別採認實收資本額、營業額或經常僱用員工數之認定基準,改以不分行業別,一律以實收資本額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200人為認定。從中小企業的行業別分佈來看,前五名分別為批發及零售業(720,674家)、住宿及餐飲業(175,580家)、製造業(144,647家)、營建工程業(138,757家)以及其它服務業(90,338家);就業人數前五名為製造業(219萬人)、批發及零售業(186.6萬人)、營建工程業(90.1萬人)、住宿及餐飲業(84.6萬人)以及其它服務業(55.9萬人)。上述資料整理如表 1。
 

1        臺灣地區中小企業家數與就業人數前五名統計資料

 

行業別

家數

行業別

就業人數(千人)

第一名

批發及零售

720,674

製造

2,190

第二名

住宿及餐飲

175,580

批發及零售

1,866

第三名

製造

144,647

營建工程

901

第四名

營建工程

138,757

住宿及餐飲

846

第五名

其它服務

90,338

其它服務

559

前五名總和

1,269,996

 

6,362

全部中小企業總和

1,548,835

 

9,311

 

       若將中小企業的各行業依據產業分級概念,區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大類,則其家數、就業人數與所佔比率如表 2:

2        臺灣地區中小企業產業分級統計資料

 

家數

百分比

就業人數

百分比

農業

11,779

0.76%

544

5.84%

工業

294,346

19.00%

3,139

33.71%

服務業

1,242,710

80.24%

5,629

60.64%

 

       由上述表 1和表 2的資料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前五大行業所佔的家數為82.00%,就業人數佔了68.33%(也是總就業人口的55.30%);中小企業服務業的家數為工業及農業總和的4倍,服務業就業人數為工業的將近2倍。

       我們再從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與求職的角度來看,根據勞動部統計資料指出,109年中高齡及高齡的勞動力人數為479.5萬人,其中4564歲之勞動力參與率(勞參率)為64%65歲以上勞參率為8.8%。這些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者的從事行業別以製造業109.4萬人(23.3%)最多,批發及零售業78.2萬人(16.7%)次之,營建工程業45.4萬人(9.7%)居第三,三者合占中高齡及高齡就業總人數近5成。以職業來說,生產操作及勞力工158萬人(33.7%)最多,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90.2萬人(19.2%)次之,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76.2萬人(16.2%)居第三(勞動部統計處,2021)。

       從中高齡及高齡者求職的資料來看,1095月中高齡及高齡「失業者」與「有就業意願非勞動力」希望從事之職業,均以生產操作及勞力工最多,其中男性希望從事生產操作及勞力工者最多,女性則希望從事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最多。就實際求才的角度來說,會針對中高齡及高齡者開放特定職缺的行業,則多半以服務業為主,尤其對應到「批發及零售」、「住宿及餐飲」以及「其它服務業」特別顯著。

       另外一項與疫情有關、值得觀察的指標是,1095月中高齡及高齡失業者共計11.8萬人,其中有工作機會而未就業者計4.4萬人(37.7%),他們未就業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疫情影響正等待恢復工作」,合計2萬人(前一年1085月為0人),占45.8%最多,可見中高齡及高齡者的求職情形受到疫情影響甚鉅。

       綜合上述的資料來看,中高齡及高齡求職者在爭取工作機會時,中小企業的機會要比大型企業來得多、服務業要比工業及農業來得多,此外因為年齡增長後體力及身體機能的衰退,造成雖然許多中高齡與高齡者希望從事製造業或營建工程業相關工作,但難免受到體力與機能的限制與挑戰,造成一定的求職困難,雇主也會考量到這樣的因素,將類似的工作轉給臨時僱用人力、外籍勞工或是年輕的勞工為主,使得中高齡及高齡勞工的期望與實際狀況不符,轉向服務業的機會也大幅增加。
 

二、面對疫情的衝擊,中小企業應該如何轉型與因應?

       從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影響最嚴重的產業別分別為「觀光」、「休閒」、「展覽」、「百貨」及「零售」等行業,但隨著疫情起起伏伏,政府鼓勵內需消費以及國人施行報復性消費的結果,中小企業必須變得更有彈性來因應疫情的變化,才能順利生存下去。加上疫情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包括:以外送取代內用(經濟部統計處109年調查資料顯示,外送平臺幫助部分的餐飲業者減少疫情的衝擊,其中餐館業及飲料店業有外送或宅配者,營收年增 5.2%,無外送或宅配者,營收年減 8.0%)、以數位社群行銷取代實體見面活動(許多零售業的銷售人員轉型成為直播平台的直播主,在線上進行商品銷售)、以電子交易取代現金交易(金管會統計最新五大行動支付,截至20213月底止,累計交易金額已達5,032億元,且第1季新增802億元,年增66.74%,成長力道驚人,也顯示國人的消費習慣逐漸改變中。有人力銀行則調查,有高達9成的受訪者使用過行動及電子支付工具,使用原因有8成認為不用帶現金出門為最多。另外,避免接觸降低染疫風險也占了56)、以臨時人力取代長期雇用等。因此中小企業必須積極尋求轉型發展,包括傳統的生產活動、行銷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等,都必須有不同的策略性思考才行。

 

三、中小企業主要如何面對大型企業強力吸引人才的競爭?

       臺灣地區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日趨嚴重,近年來更由於半導體產業發展蓬勃,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平均年薪往往高于其它行職業數倍,大型企業由於資源豐厚,因此在吸引人才投入上比中小企業來得更強勢,造成中小企業難以與其競爭。在這樣的狀況下,首先要維持現有員工的競爭力,如果現有員工已經邁入中高齡,可以透過各項職務再設計方式,給予適當的協助,使其維持一定的生產力;再者必須以更開放的心態及作法,來看待中高齡及高齡求職者,提供他們工作機會及所需的教育訓練,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作出貢獻。

 

四、在採取求生措施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進行各項針對中高齡及高齡者的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2022年春季,全球疫情隨著疫苗接種比率日趨增高,以及口服新藥的推出,似乎讓大家看到一線曙光,如同之前幾次疫情的起伏,消費者也期待著世界再次回到以往正常運作的日子,屆時消費力道將會為經濟注入一股活水,因此在這之前,中小企業必須做好轉型的準備,並且重新思考人力資源發展的策略。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如果能夠訓練好現有的員工,並且從中高齡與高齡求職者著手進行招募與教育訓練作業,搭配企業經營的轉型措施,就可以為未來的經濟復甦做好準備。筆者建議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可以朝以下幾個方向進行準備:

(一)盤點現有人力,因應組織轉型進行結構性調整:依據組織的各項活動(例如行銷活動以及日常工作人力),發展新的策略方向,以新的人力需求去盤點現有人員能力缺口,及早進行策略性的調整,透過教育訓練讓員工得以補足新的能力,以利組織進行結構性調整。
(二)
為現有中高齡及高齡員工提供更多職務再設計與教育訓練的機會:在組織人力盤點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現有的中高齡及高齡員工,瞭解他們的能力補充困境,透過更多政府及民間資源,協助他們進行職務再設計及適當的教育訓練,如此可以增加他們的忠誠度,將組織視為安身立命之處。
(三)提供更多職缺機會給未來的中高齡及高齡求職者:面對年輕人才的流失,中小企業雇主可以提供更多職缺機會給中高齡及高齡求職者,藉由他們的豐富經驗與就業忠誠,提供中小企業更堅實的人力基礎。
(四)在企業的數位轉型過程納入中高齡及高齡員工的參與:中高齡及高齡者對於數位轉型的反應與往往趕不上年輕族群,此時更精細、更經過設計的教育訓練,對中高齡及高齡員工來說是非常必要的,相信只要藉由縝密的規劃與反覆的練習,中高齡及高齡員工一定也能為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貢獻一份重要的力量。

 

最後更新日期:111-04-12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6x768以上,建議使用 IE 10.0 以上、firefox或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