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企業專欄

高齡化勞動趨勢下的人力資源管理

  • 發佈日期:111-07-20

撰稿者:孫淑芬(四季職涯發展學院 職涯發展引導師)

面對勞動力結構轉變、勞動市場供需失衡、人力招募愈來愈困難,企業是否準備好長期因應策略,為競爭力與永續發展做好準備了呢?

在勞動市場供需失衡、企業徵才難度提高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已開始規劃如何運用自動化來減少對人力的依賴,建立雇主品牌與強化招募效率,而面對逐漸轉變的勞動力結構,未來勞動力的運用也必需要向中高齡及高齡人才靠攏。近年來企業雇用中高齡工作者的意願已有所提升,在人力銀行開始看到許多職缺標註了「歡迎中高齡、二度就業投遞」,政府單位辦理的「中高齡就業博覽會」也見到企業踴躍參與提供職缺。

筆者過去在企業擔任人資主管時的觀察,不少用人單位主管,對於任用中高齡工作者常有所遲疑,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擔憂中高齡者的能力,如體力、記憶力、學習力,二是擔憂中高齡者的管理,怕叫不動、怕無法掌控。然而除了基於生理因素的體力,許多問題其實是出在「人」身上,而不是出在「年齡」上,在新知識的解析、吸收能力上,與年齡並非正相關,重點在是否願意持續更新,落伍與不更新才是人力發展真正的阻力。能力的培養因人而異,並非以年齡定論,然而不同世代的生活背景差異,會影響一個世代人們的普遍觀點,也容易培養不同的軟實力與特質。筆者在職涯諮詢協助不同年齡的求職者其挖掘自身亮點的經驗中,觀察不同世代的工作者,各有其不同的軟實力優勢,例如:

•年輕工作者因為從小就使用資訊工具,普遍對資訊工具的學習較快速、操作上較靈活;而中高齡工作者雖然對於科技工具需要一些摸索的時間,但相對豐富的人生歷練,對於將新知識與實務經驗連結,進而整合與轉化,則有其優勢。
•年輕工作者成長於資訊多元的時代,常接觸到不同的刺激,容易有創新的想法;而中高齡工作者生涯中遇過的挫折、踩過的地雷相對較多,處事相對謹慎,懂得風險管控,比較沉的住氣,穩定性與抗壓性普遍也較佳。
•年輕工作者較擅長透過網路收集多元的資訊、在社群媒體中與人互動;而中高齡工作者則相對擅於直接的人際互動,能從與客人實際接觸的過程中收集客人的回饋與挖掘需求。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後,中高齡者會是企業不可忽視的顧客,中高齡者更能夠以自身的經驗及對週遭同樣是中高齡者的觀察,提供顧客最需要的服務及產品,或提供產品設計的建議。

 

面對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企業宜儘早調整思維,放下對中高齡者因「年齡」所造成的先入為主觀念,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的措施,善用中高齡人力,維持企業競爭力。蒐集國內外相關資訊並整合過去在企業內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經驗,分享建議如下:

一、運用職場體驗徵才模式

在網路環境包圍下成長的年輕人,習慣透過網路資訊與社群媒體來認識職業樣貌,而透過實體的接觸與實作來嘗試與過去經驗不同的職場環境,則對中高齡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企業若能將體驗、實習、職前培訓等方式融入徵才活動,一方面有助於吸引中高齡求職者前來接觸,並且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負荷,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在過程中實際觀察,進而打破刻版印象,從中找到合適的人才。例如目前有人力銀行推出「高年級門市人才選訓計畫」,也有政府單位與企業合作推出「不老店長職場體驗徵才活動」、中高齡跨域培力課程」等方案。

二、重新設計工作,協助中高齡者增進工作效能

1.彈性的工作時間:部份中高齡者可能因體力限制或家庭照顧的考量,無法配合全時的工作,可以試著拆解工作時段,減少工時、設計彈性的排班制度,讓中高齡工作者不必受限體力,可以兼顧現有生活,提高其投入職場的意願。除了能補足人力不足的時段(例如較難招募到工讀生的早班,中高齡者相對能夠配合),減輕負擔有助於在工作時更專注。
2.職務內容重新分配組合:例如有些飯店過去房務打掃是由個人獨立負責,後來因為員工年紀漸長,調整兩人一組,需要趴地或是抬起家具的體力活,交給年輕人來,中高齡的資深員工負責鋪床與洗浴室,並做最後的檢查收尾。
3.優化工作設備或流程:例如讓設備的操作的界面更直覺化、改善工作設備或機具使其更省力,也有企業考量中高齡者不適合久站久坐,而將包裝生產線的工作流程與環境重新規劃,讓每一位員工可以穿插不同姿勢的工作內容,避免中高齡工作者因為同一種姿勢工作太久而感到疲累,進而提升工作效能。以7-ELEVEN與畢嘉士基金會攜手首創的樂齡門市為例,店員是由中高齡者所組成,樂齡優化項目包括提供減壓墊、採半箱進貨減輕搬運負重、工作流程圖示化代替文字說明、提供放大鏡等。

三、規劃貼近中高齡者的福利措施

以南韓科技公司EveryYoung為例,該公司以雇用55歲以上的熟齡人士為主,運用較有耐心的中高齡人力,做年輕人認為枯燥乏味的網路監測、審查資訊的工作。他們為中高齡員工設計的措施,例如每日工時4小時,每小時有10分鐘休息時間,大家可以起身跟著音樂,做體操伸展放鬆;設置血壓設備,讓員工休息時可以量血壓;給員工「孫子生育津貼」,以及兄弟姊妹逝世的喪假;Eating Together的聚餐制度,每週邀請部門主管、員工一起吃飯。

四、協助中高齡員工轉動思維

由於過去職場環境變化較小,部份中高齡員工可能偏向固定思維,容易自我設限;也有部份中高齡員工會停留在過去的豐富閱歷,自我意識較強,無法歸零重新學習。但在現今變化快速的職場環境,需要具備成長思維,必要時歸零學習的心態。前述EveryYoung公司的Eating Together的聚餐制度不僅是福利,也是希望透過非正式的溝通機會,逐漸轉動中高齡員工的思維。建議主管可以學習教練式的引導技巧,或藉由專業的職涯諮詢、團體工作坊,協助資深員工調整心態、轉動思維,例如盤點過去累積的能力亮點、未來需要發展的能力、釐清生涯價值排序、看見工作為自己帶來的價值,讓他們重新找回工作的意義,看見自己的價值,同時意識到職場環境的快速變化,需要持續學習才能走的更遠。

五、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

1.雖然中高齡者不像年輕世代成長於數位科技的環境,但現在許多3C設備的界面設計愈來愈直覺化,已降低學習難度,仍需要輔以適當的教學方式(年長者和青年學習數位科技的方式有落差),來縮減中高齡工作者面臨的技術與數位落差。導入數位應用時,也可以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考量不同年齡層員工的需求加以發展或規劃,則有助於員工快速上手。
2.透過多感官形式進行知識與技術的傳遞、運用「微學習」輔助員工快速擴充知識。
3.建立清楚的工作流程,輔以圖示化的工作流程說明,也有助於各年齡層的新人快速學習。
4.由資深人員透過各種形式,如講師、顧問、技術委員、師徒制,教導資淺的同仁,讓資深人員承擔傳承技能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把資深工作者的經驗建立技術文件,或萃取為學習案例,才能持續傳承經驗, 建立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礎。

六、促進跨世代合作

現代職場有多個世代並存,資深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熱忱與經驗,對年輕員工也有示範效果。分享設計師Babara Beskind的例子,曾是職能治療師的她,在89歲時應徵上矽谷設計創新公司IDEO,擔任為熟齡者和視力不良者設計的產品顧問,站在年長者的角度,從使用者的觀點思考設計,激發了年紀比她小至少60歲年輕同事們的創意。筆者過去在飯店工作時,也有新進的年輕房務員曾分享,資深領班就像自己媽媽一樣手把手教她,安頓了他初入職場的不安和挫折感,才沒有輕易放棄而離職。

雖然不同世代會因價值觀的的差異引起摩擦,但也可能因為適當的融合提供團隊前進的動力,因此企業可以創造青銀合作與世代交流的機會,來促進跨世代的融合,例如:

1.辦理軟性技能培訓、團隊建立課程、自我探索工作坊時,透過體驗式的活動設計(如牌卡、積木等活動),創造對話機會,促進不同世代的互動,理解彼此價值觀的差異。
2.安排共同參與公益活動,例如高雄翰品酒店曾由較年長的主廚帶領年輕的團隊成員,與社福機構合作,為身心障礙者辦理公益午宴,透過青銀合作,讓不同世代有了幫助他人的共同體驗,從中得到意義感,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3.辦理工作技術相關的競技活動,青銀混編參與競賽的過程,讓不同世代互相觀摩學習。
4.成立社團,鼓勵跨世代員工透過休閒活動交流互動,發現交集、看見彼此多元的面向。

 

對於進用中高齡者企業雇主可能存有擔憂,包括培訓需花費更多時間、打造友善中高齡者工作環境的成本等,然而從企業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則是整體的提升:

•若能因為進用中高齡者而改善了工作環境、設備或流程,不只幫助其減輕工作負擔、順利執行工作,也會幫助到其他做相同工作的年輕同仁,進而提升了整體的團隊效能。
友善的工作環境、設備或流程,不但有助於中高齡者穩定就業、延緩有價值的中高齡人才退休,同時也能提升求職者加入公司的意願,避免人力斷層。
•青銀勞工不同的優勢技能,若能彼此互補、交流學習,加上不同世代的多元思考角度,能激發創意,促進企業成長。

勞動部也提供各項資源,鼓勵企業提供友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工作機會,創造勞資雙贏的夥伴關係,包括針對中高齡者規劃的僱用獎助計畫、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在職中高齡者穩定就業訓練補助實施計畫、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準備協助措施補助計畫、僱用退休高齡者傳承專業技術及經驗補助計畫、職務再設計補助及專業諮詢輔導,或是通用的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工作生活平衡措施、員工協助方案推動計畫等,企業都可以依據自身的需求加以運用。

翻轉思維看待中高齡工作者,善用其特質安排任務,並透過適當的人力資源管理讓中高齡員工發揮戰力,將會是企業未來面對快速高齡化、勞動力人口銳減的趨勢的超前部署!

最後更新日期:111-07-29

:::

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366x768以上,建議使用 IE 10.0 以上、firefox或 chrome 瀏覽器以取得最佳瀏覽效果